中國醫(yī)藥網 醫(yī)療器械 保健品網 醫(yī)藥招商 醫(yī)藥資訊 產品大全 百姓OTC 醫(yī)藥搜索 醫(yī)藥展會 醫(yī)藥人才 醫(yī)藥論壇
中醫(yī)藥-中國醫(yī)藥網
中醫(yī)藥首頁 辨證論治  針灸推拿   藥膳食療   中藥檢索   名醫(yī)風采   中醫(yī)文獻   中藥圖譜   中醫(yī)藥詞典   中成藥
 高級搜索
中藥資源

中藥圖譜 中藥故事
中藥炮制 藥材栽培
藥市快訊 中藥法規(guī)
中藥招商 中藥產品


中醫(yī)基礎
·基本特點 ·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 ·八綱辨證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方藥概論 
...更多

藥材認識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筆畫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劑

解表 清熱 溫里
瀉下 消導 祛濕
理氣 理血 補益
固澀 開竅 驅蟲
鎮(zhèn)潛熄風 祛風濕
止咳化痰平喘


  藥材認識

大棗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出處】《本經》

【拼音名】Dà Zǎo

【別名】干棗、美棗,良棗(《別錄》),紅棗(《醫(yī)學入門》)。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揀凈雜質,曬干。或烘至皮軟,再行曬干。或先用水煮一滾,使果肉柔軟而皮未皺縮時即撈起,曬干。

【原形態(tài)】
棗(《詩經》),又名:刺棗。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平滑無毛,具成對的針刺,直伸或鉤曲,幼枝纖弱而簇生,頗似羽狀復葉。成之字形曲折。單葉互生;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少有卵形,長2~6厘米,先端短尖而鈍,基部歪斜,邊緣具細鋸齒,3主脈自基部發(fā)出,側脈明顯。花小形,成短聚傘花序,叢生于葉腋,黃綠色;萼5裂,上部呈花瓣狀,下部連成筒狀,綠色;花瓣5;雄蕊5,與花瓣對生;子房2室,花柱突出于花盤中央,先端2裂,核果卵形至長圓形,長1.5~5厘米,熟時深紅色,果肉味甜,核兩端銳尖;ㄆ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一般多為栽培。分布全國各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主產于河北、河南、山東、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果實略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5厘米,直徑約1.5~2.5厘米。表面暗紅色,帶光澤,有不規(guī)則皺紋,果實一端有深凹窩,中具一短麗細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點。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質松軟,如海綿狀,黃棕色。果核紡錘形,堅硬,兩端尖銳,表面暗紅色。氣微弱,味香甜。以色紅、肉厚、飽滿、核小、味甜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大棗皂甙Ⅰ、Ⅱ、Ⅲ(ziziphussaponin Ⅰ,Ⅱ,Ⅲ)、酸棗仁皂甙B(jujuboside B)、光千金藤堿(stepharine)、葡萄糖、果糖、蔗糖、環(huán)磷腺苷(cAMP)、環(huán)磷烏苷(cGMP)等。

【性味】
甘,溫。
①《本經》:味甘,平!
②《千金·食治》:味甘辛,熱,無毒。
③孟詵:溫。

【歸經】
入脾、胃經。
①《綱目》:脾經血分。
②《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wèi),解藥毒。治胃虛食少,脾弱便溏,氣血津液不足,營衛(wèi)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贓躁。
①《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②《本草經集注》:煞烏頭毒。
③《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僻澼。
④《藥對》:殺附子、天雄毒。
⑤孟詵:主補津液,洗心腹邪氣,和百藥毒,通九竅,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小兒患秋痢,與蟲棗食,良。
⑥《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勞損,除腸胃癬氣。
⑦《珍珠囊》:溫胃。
⑧李杲:溫以補脾經不足,甘以緩陰血,和陰陽,調營衛(wèi),生津液。
⑨《藥品化義》:養(yǎng)血補肝。
⑩《本草再新》:補中益氣,滋腎暖胃,治陰虛。
⑾《中國藥植圖鑒》:治過敏性紫斑病、貧血及高血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搗爛作丸。外用:煎水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注意】
凡有濕痰、積滯,齒病、蟲病者,均不相宜。
①《醫(yī)學入門》: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多食動風,脾反受病。
②《本草經巰》:小兒疳病不宜食,患痰熱者不宜食。
③《本草匯言》:胃痛氣閉者,蛔結腹痛及一切諸蟲為病者,咸忌之。
④《髓息居飲食譜》:多食患脹泄熱渴,最不益人。凡小兒、產后及溫熱、暑濕諸病前后,黃疸、腫脹并忌之。

【附方】
①治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白術四兩,干姜二兩。雞內金二兩,熟棗肉半斤。上藥四味,白術、雞內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軋細、焙熟,再將干姜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時,當點心,細嚼咽之。(《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益脾餅)
②治反胃吐食:大棗一枚(去核),班蝥一枚(去頭翅)入內喂熱,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綱目》)
③補氣:大南棗十枚,蒸軟去核,配人參一錢,布包,藏飯鍋內蒸爛,搗勻為丸,如彈子大,收貯用之。(《醒園錄》棗參丸)
④治中風驚恐虛悸,四肢沉重:大棗七枚(去核),青粱粟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三升半,先煮棗取一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圣濟總錄》補益大棗粥)
⑤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大棗十枚,甘草三兩,小麥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⑥治咳: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豉一百枚(熬令干),干棗四十枚(去核)。上三味臺搗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盡。日七、八度,盡,更作。(盂詵《必效方》)
⑦治懸飲: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日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利之后,糜粥自養(yǎng)。(《金匱要略》十棗湯)
⑧治虛勞煩悶不得眠:大棗二十枚,蔥白七莖。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頓服。(《千金方》)
⑨治肺疽吐血并妄行:紅棗(和核燒存性)、百藥煎(煅)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三因方》二灰散)
⑩治卒急心痛:烏梅一個,棗二個,杏仁七個。一處搗,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⑾治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紅棗,每天吃三次,每次10只,至紫瘢全部消退為止。一般每人約需紅棗一至二斤。(《上海中醫(yī)藥》(4):22,1962)
⑿治走馬牙疳:棗(去核、包信石,燒)、黃柏。同為末,布患處。(《海上方》)
⒀治諸瘡久不瘥:棗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數洗取愈。(《千金方》》
⒁治風沿爛眼:大黑棗二十個(去核),明礬末五分,和棗肉搗成膏,濕紙包,火內煨二刻,取出,去紙,水二碗,將棗膏煎湯,去渣,將湯洗眼。(《本草匯言》眼科方)

【臨床應用】
①預防輸血反應
輸血前15~30分鐘服紅棗湯(紅棗20枚,地膚子、炒荊芥各3錢)。據46人次觀察,無反應者占2/3左右,且很少出現Ⅲ°反應。但對激素未能防止反應的病例,紅棗湯似亦無效。
②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 對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轉氨酶活力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紅棗花生湯(紅棗、花生、冰糖各1兩,先煎花生,后加紅棗冰糖)1劑,30天為一療程,觀察12例均有效。但對合并膽道感染、風濕活動合并心肌炎的病人,應再配合清熱利膽或祛風濕的藥物。

【備注】大棗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紅棗、黑棗之分。入藥一般以紅棗為主。

【摘錄】《*辭典》
(醫(yī)藥網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公司 | 網站簡介 | 服務項目 | 技術支持 | 意見反饋 |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兄弟站點:  生意寶 - 生意社 - 生意場 - 網經社 - 產業(yè)互聯網 - 企業(yè)風險評級 - 撮合交易 - 化工網 - 紡織網
   檢測通 - 醫(yī)療器械網 - 企業(yè)官網服務 - 化工網商城
© 醫(yī)藥網版權所有 浙ICP證:浙B2-20080131-8 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浙)-經營性-2020-0027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0403     
市場:0571-88161141 服務: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