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病人的自覺癥狀,也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從部位分有頭痛、胸脅痛、胃院痛、腰痛、腹痛,肌肉關節(jié)痛等,且有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及寒熱、虛實之不同。
【頭痛】
可發(fā)生于許多疾病中,臨床可分為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兩類。
——頭痛,波及頸項,伴惡風寒,全身骨節(jié)疼痛,得包裹頭部,苔薄白,脈浮緊,多發(fā)作于吹風受涼后,是風寒頭痛。為外感風寒之邪,寒主收引,經脈不利則頭痛。
——頭痛,伴發(fā)熱,惡風寒,汗出,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是風熱頭痛。為感受風熱之邪,上擾清竅,故頭痛。
——頭痛如裹,肢體困重,惡寒發(fā)熱,胸悶,納呆,苔白膩,脈儒,陰雨天尤甚者,是風濕頭痛。為感受風濕之邪,濕邪粘膩重濁,上擾清竅則頭痛如裹。
——頭痛以前額為甚,伴發(fā)熱,汗出,口渴,煩躁,舌紅,脈數(shù)或洪大者,是陽明頭痛。前額為陽明經循行部位,熱邪侵襲陽明經,循經上炎則頭痛,以前額為甚。
——頭痛以兩側為甚,伴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日苦,咽干,目眩,脈弦細者,是少陽頭痛。頭部兩側為少陽經循行部位,熱邪侵襲少陽經,循經上炎則頭痛,以兩側為甚。
——頭痛以巔頂為甚,伴惡心,吐涎沫,畏寒,四肢欠溫,舌淡,脈弦者,是厥陰頭痛。巔頂為厥陰經到達之部位,寒邪侵襲厥陰經,濁陰上逆則巔頂痛。
——頭痛頭脹,伴耳鳴,目糊,面赤,失眠,健忘,肢體麻木或振顫,舌紅,苔黃,脈弦細者,是肝陽上亢頭痛。肝陽上亢,清竅被擾,故頭痛頭脹。
——頭痛且脹,伴胸脘痞滿,身重肢倦,惡心,吐痰沫,苔白膩,脈弦滑者,是痰濁頭痛。痰濁上蒙,清陽不升,則頭痛且脹。
——頭痛隱隱,伴體倦乏力,少氣懶言,勞累則加劇,面色晄白,納差,舌淡,脈虛者,是氣虛頭痛。中氣不足,元神之府失養(yǎng)則頭痛隱隱。
——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暗或有瘀斑,脈細澀者,是血瘀頭痛。瘀血內停,經脈流行不暢,則頭痛固定不移。
——頭痛隱隱,伴心悸失眠,手足麻木,面色無華,舌淡,脈虛者,是血虛頭痛。為血虛陰虧,不能上榮于清竅,則頭痛隱隱。
——頭痛偏于一側,或左或右,其痛暴作,痛勢甚劇,痛解如常人,脈弦者,是偏頭痛。為肝經有邪,風火上擾所致。
——頭痛呈空痛,伴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舌紅,少苦,脈沉細無力者,是腎虛頭痛。腦為髓之海,腎精不足,則頭腦空痛。
——頭痛頭脹,伴顏面腫大,面發(fā)皰瘡,發(fā)熱,咳嗽,咽干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者,是大頭瘟。為熱毒上壅,經脈不利,故頭痛頭脹。
【胸脅痛】
胸痛是指胸部疼痛,包括上焦心肺兩臟所居的部位,脅痛是指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主要與肝膽有關,臨床常并稱為胸脅痛。有虛實寒熱之不同。
——胸痛,痛徹肩背,伴心悸,氣短,甚則喘息不能平臥,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欠溫,苔白,脈沉遲者,是胸陽痹阻之胸痛。為胸陽不振,氣機閉阻所致。
——胸痛,且牽引肩背,伴喘促,咳嗽,痰多色白,納差,苔白膩,脈沉弦者,是痰濕胸痛。為胸陽不振,痰濕內蘊所致。
——胸痛,呈刺痛不移,伴胸悶不舒,舌暗,脈澀或結代者,是血瘀胸痛。為胸陽不振,瘀血內阻所致。
——胸脅痛以脅痛為主,攻竄不定,與情志有關,急躁易怒,失眠,暖氣,苔薄白,脈弦者,是氣滯胸脅痛。為肝氣郁結,經脈不利所致!赝窗榭人裕瑲獯,咳吐腥臭膿痰,惡寒發(fā)熱,煩躁,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者,是痰熱壅肺之胸痛為痰熱壅肺,肺氣不利所致。
——胸脅脹痛,每逢咳唾牽引疼痛加劇,肋間脹滿,轉側不利,苔白膩或潤,脈沉弦者,是懸飲胸痛。
為飲停胸脅,經脈不利所致。
——胸部疼痛,伴干咳少痰,咳血或痰中帶血,午后潮熱,顴紅,盜汗,舌紅,脈細數(shù)者,是肺陰虛胸痛。為肺陰不足,虛熱內擾,經脈失養(yǎng)所致。
——脅部隱痛綿綿,伴頭暈目眩,五心煩熱,神疲乏力,勞累更劇,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肝陰虛脅痛。為肝陰不足,虛火內擾,經脈失養(yǎng)所致。
——脅痛不舒,伴發(fā)熱,口苦,胸悶納呆,惡心嘔吐,目赤,小便黃,或黃疽,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者,是肝膽濕熱之脅痛。為肝膽濕熱,肝絡失和所致。
——左側胸痛隱隱,伴心悸怔仲,氣短懶言,面色晄白,失眠,舌淡,脈虛或結代者,是心氣虛胸痛。
為心氣不足,氣血運行不利所致。
【腰痛】
是指腰的一側或兩側疼痛。腰為腎之府,故與腎的關系較密切。感受外邪或內傷均可導致腰痛。
——腰部冷痛重著,每遇陰雨,寒冷加劇,活動不利,遇熱痛減,畏寒,四肢欠。,舌淡,苔白膩,脈緊者,是寒濕腰痛。為寒濕阻滯經絡,氣血流行不暢經脈失養(yǎng)所致。
——腰痛以酸軟為主, ,伴膝腿無力,勞累加劇者,是腎虛腰痛。偏陽虛者,還可見面色晄白,四肢欠溫,少腹拘急,舌淡,脈沉細,為腎陽虛損,溫煦作用減弱所致。偏陰虛者,還可見心煩失眠,面色潮紅,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為腎陰不足,經脈失于滋養(yǎng)所致。
——腰髖疼痛,痛處有熱感,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細數(shù)者,是濕熱下注之腰痛。為濕熱下注,經脈不利所致。
——腰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輕則活動不利,重則難以轉側,多有外傷史,舌暗,脈細者,是瘀血腰痛。為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腰痛位于后側或一側,呈刺痛或鈍痛,伴小便澀痛,尿中時夾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斷,或尿中帶血,排石后痛減,苔薄白,脈弦者,是石淋腰痛。為濕熱蘊結成石,經脈不利所致。
【胃脘病】
是指上腹部疼痛,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有寒熱虛實之不同。
——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熱敷痛減,嘔吐清水,四肢欠溫,喜熱飲,苔薄白,脈沉者,是寒邪侵犯胃腑之胃脘痛。常與飲食生冷有關,寒邪侵襲,胃脘拘攣則痛。
——胃脘脹問,甚則疼痛,曖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或大便不爽,舌紅,苔厚膩,脈滑者,是食滯胃脘痛。為飲食過多,食物停留,胃失和降,氣機不暢所致。
——胃脘脹滿,攻撐作痛,連及兩脅,暖氣,吞酸,納呆,大便不暢,苔薄白,脈弦者,是肝氣犯胃之同脘痛。為肝部氣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司所致。
——胃脘痛隱隱,空腹時尤甚,得食則舒,喜溫喜按,或泛吐清水,四肢欠溫,大便溏薄,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者,是脾胃虛寒之胃脘痛。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機不利則胃脘痛隱隱。
——胃脘疼痛有定處,痛如針刺或刀割,食后更甚,大便色黑,或嘔血,舌暗,有瘀斑,脈沉澀者,是血瘀胃脘痛。為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則痛。
——胃脘疼痛伴熱感,納差。食后作脹,口渴,五心煩熱,大便于結,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陰虛胃脘痛。胃陰不足,津液虧損,失于滋養(yǎng)則胃院痛。
——胃脘灼熱疼痛,伴口干喜冷飲,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胃熱之胃脘痛。為熱邪蘊結胃脘,經脈不利,氣機失和所致。
——胃脘疼痛,伴振水聲,面色晄白,畏寒,四肢欠溫,或吐清水,納差,舌淡,苔薄白,脈沉者,是飲停中焦之胃脘痛。飲停中焦,陽虛水液不得輸布,經脈不利則胃脘痛。
【腹痛】
是指胃院以下腹部的疼痛。凡腹腔內臟器的病變多可導致腹痛,臨床當辨別腹痛所在之臟腑,以及寒熱虛實之區(qū)別。
——脘腹脹痛,攻竄不定,或牽引少腹痛,胸悶暖氣,癥情常因情志變化而改變,苔薄,脈弦者,是氣滯腹痛。為肝氣郁結,氣機阻滯,經脈不利而腹痛。
——腹部疼痛,痛點固定,拒接或觸痛,或按之有痞塊,經久不愈,舌暗,有瘀點,脈沉澀者,是血瘀腹痛。為瘀血阻滯,久病人絡,不通則腹痛。
——腹部灼熱疼痛,喜冷,拒按,口渴喜飲,大便不通,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胃腸實熱之腹痛。胃腸有實熱之邪結聚,腑氣不通則腹痛。
——腹痛時作時止,胃脘嘈雜,面色無華,納差,或鼻孔作癢,夢中齡齒,唇內有粟粒點,或臉上有白色蟲斑,發(fā)作時腹部可有包塊,脈沉緊者,是蟲積腹痛。多見于兒童,為蛔蟲內擾,氣機道亂所致。
——右上腹突然劇痛,或呈鉆頂樣疼痛,伴惡心嘔吐,四肢欠溫,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甚則打滾,脈緊,不發(fā)則如常人者,是膽蛔癥之腹痛。為蛔蟲上膈,竄入膽道所致。
——腹痛腹脹,伴發(fā)熱,胸悶納呆,口渴,下利赤白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濕熱壅滯腸道之腹痛。濕熱阻滯腸道,傳化失司,氣機不暢則腹痛。
——腹痛暴作,伴發(fā)熱惡寒,胸悶納呆,身重倦怠,口不渴,大便搪薄,小便清利,苔白膩,脈浮或緊者,是外感寒濕之腹痛。寒濕之邪壅阻胃腸,氣機不暢所致。
——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溫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溫,大便清薄,畏寒,饑餓或勞累時更甚,舌淡,苔白,脈沉細者,是虛寒腹痛。為素體陽虛,寒濕內阻,經脈不利所致。
——腹痛劇烈,腹壁拘急,腹部或右下腹可觸及塊物,拒按,且右下肢屈伸不利,發(fā)熱,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者,是腸癰腹痛。
熱結于內,氣血瘀滯,腑氣不通則腹痛。
——腹痛腹脹,全腹飽滿,拒按,大便不通,惡食,曖腐吞酸,惡心嘔吐,嘔吐或大便通暢后癥減,苔白膩,脈滑實者,是食滯腹痛。為暴飲暴食,脾胃運化失司,氣機不利所致。
——女性行經前后,或經期,少腹疼痛難忍,甚則面色蒼白,四肢欠溫,泛惡,苔薄,脈弦者,是痛經。
為沖任失調,氣血運行不利,經行不暢所致。
——腹痛呈繞臍痛,并向前陰放射,或向前陰轉移,伴手足厥冷,脅痛里急,陽事不舉,脈沉弦緊者,rJ, o-O,1是疝氣腹痛。為任脈之病,寒氣結聚,氣機不利所致。
——腹部疼痛脹悶,伴大便不通,四肢欠溫,畏寒,舌苔白,脈沉弦者,是寒實腹痛。為陰寒之邪結聚,腑氣不通所致。
【肌肉關節(jié)痛】
從廣義上講還當包括身痛等癥狀,大多由感受外邪導致經脈不利等引起,也可見于雜病中。
——肌肉關節(jié)疼痛呈游走性,伴關節(jié)屈伸不利,發(fā)熱惡寒,苔薄白,脈浮或緊者,是風痹。為感風寒濕之邪,以風邪為主,故關節(jié)肌肉疼痛呈游走性。
——肌肉關節(jié)疼痛劇烈,疼痛部位固定,或肩,或膝,伴發(fā)熱惡寒,關節(jié)活動不利,苔白,脈浮緊或弦緊者,是寒痹。為感受風寒濕之邪,以寒邪偏勝,寒主收引,故以關節(jié)肌肉疼痛劇烈為主。
——肌肉關節(jié)疼痛重著,部位固定,以腰部、下肢為主,伴發(fā)熱惡寒,肢體沉重麻木,苔白,脈濡緩者,是濕痹。為感受風寒濕之邪,以濕邪為主,故受累部位疼痛、沉重、麻木,有不易速愈的特點。
——肌肉關節(jié)熱痛,局部紅腫,有灼熱感,伴發(fā)熱,口渴,關節(jié)活動不利,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者,是風濕熱痹。為感受風濕熱邪,或風寒濕痺化熱,濕熱互結,故受累部位紅腫熱痛,活動不利。
——肌肉關節(jié)呈針刺樣疼痛,痛點固定,局部紅腫,或關節(jié)腫大畸形,屈伸不利,五心煩熱,口渴喜飲,舌紅,或有瘀斑,苔黃,脈弦或沉澀者,是血與熱互結之痹證。為瘀血與熱相結,局部經脈運行不利,瘀熱凝滯所致。
——肌肉關節(jié)疼痛,四肢欠溫,肩背惡寒,面色晄白,脈沉或沉細者,是陽虛身痛。為陽氣虛,寒濕之邪侵襲,經脈不利所致。
——肌肉關節(jié)疼痛長期不愈,伴面色不華,氣短乏力,心悸怔仲,動則汗出,舌淡,脈虛者,是氣血虛之身痛。為氣血虛,經脈失養(yǎng)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