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拔毒散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Bá Dú Sàn
【別名】王不留行(《滇南本草》),小黃藥、小迷馬樁、迷馬樁棵、小克麻(《云南中草藥》),小拔毒、尼馬莊柯(《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拔毒散的全草。秋季采收。
【原形態(tài)】直立半灌木,高約1米余。莖紫褐色,疏被星狀毛。下部葉寬菱形或扇形,長(zhǎng)寬約2.5~5厘米,基部楔形,先端尖或圓,邊緣重鋸齒;上部葉長(zhǎng)圓形或長(zhǎng)圓狀橢圓形,長(zhǎng)3~4厘米;葉上面被糙伏毛或近無毛,下面被星狀短茸毛;葉柄長(zhǎng)5~10毫米;托葉鉆形,脫落;▎紊~腋或叢生于短枝端,花梗中部以上具關(guān)節(jié);萼長(zhǎng)7毫米,5裂,疏被星狀毛;花冠黃色,徑約1.5厘米;雄蕊柱被長(zhǎng)硬毛。蒴果近球形,徑約6毫米,心皮6~9枚,每心皮具2芒狀短喙。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灌木叢或山坡。分布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地。
【性味】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②《云南中草藥》: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治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疔瘡,腫毒,腸炎,菌痢,婦女經(jīng)閉,跌打損傷。 ①《滇南本草》:治婦人乳汁不通,乳癰、乳結(jié)、紅腫,消諸瘡腫毒;治小兒尿血,血淋,祛皮膚瘙癢,消風(fēng)解熱。梗葉細(xì)末,醋調(diào)敷癰疽瘡毒潰散。 ②《云南中草藥》:活血祛瘀,拔毒,接骨,通乳。治經(jīng)閉,疔瘡,槍傷,骨折。 ③《云南中草藥選》:消炎,拔毒生肌。治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腸炎,菌痢。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瘭疽疔瘡:拔毒散鮮葉搗爛敷患處。(《云南中草藥選》) ②治跌打損傷:拔毒散鮮葉搗爛,加紅糖或酒調(diào)敷患處。(《云南中草藥選》) ③治乳汁不通:拔毒散三至五錢,燉豬腳服。(《云南中草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