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柏脂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毒V目拾遺》: 山西柏油,其色黑若紫者,系此油腳也。其氣若松香,竹箸挑之,懸絲不斷者真。 殺壁虱,凡人家床幾板壁患此者,以油滴縫內(nèi),其虱盡死。
【拼音名】Bǎi Zhī
【別名】柏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側柏樹干或樹枝經(jīng)燃燒后分泌的樹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Thujaorientalis L.;Biota orientalis(L.)Endl.]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高達20m,胸徑可達1m。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葉鱗形,交互對生,長1-3mm,先端微鈍,位于小枝上下兩面之葉露出部分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兩側的葉折覆著上下之葉的基部兩側,呈龍骨狀。葉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單生于短枝頂端;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長約2mm。球果當年成熟,卵圓形,長1.5-2cm,熟前肉質,藍綠色,被白粉;熟后木質,張開,紅褐色;種鱗4對,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頭,中部種鱗各有種子1-2顆。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形,長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無翅或有棱脊,種臍大而明顯;ㄆ3-4月,球果9-11月成熟。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濕潤肥沃地,石灰?guī)r石地也有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南部,經(jīng)華北向南過廣東、廣西北部,西至陜西、甘肅、西南至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性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除溫清熱,解毒殺蟲。主疥癬;癩瘡;禿瘡;黃水瘡;丹毒;贅疣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涂敷或熬膏搽。
【附方】①治諸般癬,多年近日癰毒:生柏油一瓶,涂患處,后用年老枯桑柴火熏烤,待好即止;如一次倘不瘳,再熏。(《綱目拾遺》)②治癬:真柏油,調(diào)輕粉涂上,起泡,泡消即愈。(《經(jīng)驗廣集》)③治黃水濕瘡:真柏油二兩,香油二兩。熬稠搽之。(《積德堂經(jīng)驗方》)。④治赤游丹:蜒蚰十條,土蛛窩五、六個(出草屋者壁內(nèi)),柏油,舊漆器上刮下漆少許。共搗,以柏油調(diào)搽患處。(《醫(yī)林集秘》)
【各家論述】 1.《唐本草》:柏枝節(jié)燒取ZHU,療癘疥及癩瘡。 2.《本草別說》:以柏枝節(jié)燒油膏,敷惡瘡久不瘥,有蟲者。 3.《綱目拾遺》:搽禿瘡,治癬,頭面耳上黃水瘡,赤游丹。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