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蟾蜍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別錄》
【拼音名】Chán Chú
【別名】苦蠪(《別錄》),蟾(《藥性論》),蝦蟆(《本草衍義》),蚵蚾(《全嬰方論》),癩蝦蟆、石蚌(《本草蒙筌》),癩格寶(《貴州民間方藥集》),癩巴子、癩蛤。ā都种兴幨謨浴罚,癩蛤蚆(《藥材資料匯編》),蚧蛤蟆、蚧巴子(《山東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體。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將蟾蜍殺死,直接曬干(東北、華北);或殺死后除去內(nèi)臟將體腔撐開曬干(華東、中南、華南)。這種干燥蟾蜍,商品稱為干蟾,除去內(nèi)臟的商品習(xí)稱干蟾皮。
【原形態(tài)】 ①中華大蟾蜍 體粗壯,長約10厘米以上,雄者較小。全體皮膚極粗糙,除頭頂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滿布大小不同的圓形瘰疣。頭寬大,口闊,吻端圓,吻棱顯著。口內(nèi)無鋤骨齒,上下頜亦無齒。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對。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圓形的鼓膜。頭頂部兩側(cè)各有大而長的耳后腺。軀體短而寬。在生殖季節(jié),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cè)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后沿體側(cè)有斜行的黑色縱斑;腹面不光滑,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細花斑。前肢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cè)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為3、1、4、2;指關(guān)節(jié)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cè)者大。后肢粗壯而短,脛跗關(guān)節(jié)前達肩部,趾側(cè)有綠膜,蹼尚發(fā)達,內(nèi)跖突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雄性前肢內(nèi)側(cè)3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穴居在泥土中,或柄于石下及草間;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晝潛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動,以捕獲蝸牛、蛞蝓、螞蟻、甲蟲與蛾類等動物為食。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②黑眶蟾蜍 體長約7~10厘米。背部有黃棕色而略具棕紅色的斑紋,腹面色淺,在胸腹部具有不規(guī)則而較顯著的灰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nèi)側(cè)有黑色婚墊。 分布浙江、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山東、河北,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遼寧、吉林等地。
【性狀】干蟾:全體拘攣抽皺,縱面有棱角,四足伸縮不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除去內(nèi)臟的,腹腔內(nèi)面為灰黃色,可見到骨胳及皮膜。氣微腥,味辛。以個大、身干、完整者為佳。
【毒性】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文獻屢有報道。一般均于煮食后30~60分鐘發(fā)生中毒癥狀,主要表現(xiàn)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昏、頭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搏微弱、心律不整等,心電圖的表現(xiàn)酷似洋地黃中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膚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種毒性物質(zhì),其他部分是否有毒,尚不明了。燒煮并不能破壞或消除其毒性。曾有2例小兒,合食煮熟之蟾蜍一只后均發(fā)生嚴重中毒癥狀。其中1例5歲患兒經(jīng)搶救脫險;另1例1歲半患兒搶救無效,于發(fā)病后7小時左右死亡。故一般認為蟾蜍不宜食用,如用作外敷藥,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應(yīng)加注意。
【炮制】 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頭爪,切成方塊。炙干蟾:將鐵砂倒入鍋內(nèi)燒熱,取切好的干蟾放入拌炒,至微焦發(fā)泡時取出,篩去鐵砂,放冷。民間有以活蟾蜍,用黃泥涂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后,研細入藥者。 ①《蜀本草》:《圖經(jīng)》云,取日干及火干之。一法刳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涂酥炙干用之。 ②《綱目》:今人皆風(fēng)干,黃泥固濟,煅存性用之。 ③《得配本草》:陰干,酒浸三日,焙干用。
【性味】 辛,涼,有毒。 ①《別錄》:有毒。 ②《日華子本草》:涼,微毒。 ③《本草蒙筌》:味辛,氣涼,微毒。 ④《醫(yī)林纂要》:辛甘咸,寒。
【歸經(jīng)】 ①《綱目》:入陽明經(jīng)。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脾、肺四經(jīng)。
【功能主治】 破癥結(jié),行水濕,化毒,殺蟲,定痛。治疔瘡,發(fā)背,陰疽瘰疬,惡瘡,癥瘕癖積,臌脹,水腫,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 ①《四民月令》:治惡瘡疽。 ②《別錄》:療陰蝕,疽癘,惡瘡,猘犬傷瘡。 ③陶弘景:人得溫病,斑出困者,生食一兩枚。燒灰敷瘡。 ④《藥性論》:殺疳蟲,治鼠漏惡瘡。燒灰敷一切有蟲惡癢滋胤瘡。 ⑤《本草拾遺》:主溫病生斑者,取一枚,生搗絞取汁服之,亦燒末服;主狂犬咬發(fā)狂欲死,作膾食之,頻食數(shù)頓。 ⑥《日華子本草》:破癥結(jié),治疳氣,小兒面黃癖氣。 ⑦《本草蒙筌》:治小兒洞瀉下痢,炙研水調(diào)吞之;療大人跌撲損傷,活搗泥爛罯上;風(fēng)淫生癬,燒灰和豬脂敷;煨熟啖,殺疳蝕成癖。 ⑧《綱目》:洽一切五疳八痢,腫毒,破傷風(fēng)病,脫肛。 ⑨《本草正》:消癖氣積聚,破堅癥腫脹。 ⑩《本草備要》:發(fā)汗退熱,除濕殺蟲。 ⑾《醫(yī)林纂要》:能散,能行,能滲,能軟,而銳于攻毒。主治癰疽疔毒,殺小兒疳積。剖其腹合腫毒上,三易則毒可消。 ⑿《本草再新》:治瘡疽發(fā)背,小兒脾胃不和,肝旺火甚,動風(fēng)驚厥。 ⒀《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殺蟲,消疳化毒,平驚散癖,行濕除黃。 ⒁《山東中草藥手冊》:強心利尿,鎮(zhèn)痛。治水腫腹水。
【用法用量】外用:燒存性研末敖或熬膏攤貼。內(nèi)服:煎湯,1只;或入丸、散,0.3~1錢。
【附方】 ①治一切瘡腫、癰疽、瘰疬等疾,經(jīng)月不瘥,將作冷瘺:蟾蜍一枚(去頭用),石硫黃(別U研)、乳香(別研)。木香、桂(去粗皮)各半兩,露蜂房一枚(燒灰用)。上六味,搗羅為末,用清油一兩,調(diào)藥末,入瓷碗盛,于銚子內(nèi)重湯熬,不住手攪,令成膏,絹上攤貼之。候清水出,更換新藥,瘡患甚者,厚攤藥貼之。(《圣濟總錄》蟾蜍膏) ②治發(fā)背腫毒未成者:活蟾一個,系放瘡上半日,蟾必昏憤,再易一個,如前法,其蟾必踉蹡;再易一個,其蟾如舊,則毒散矣。若勢重者,以活蟾一個,或二三個,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即愈。(《醫(yī)林集要》) ③治早期瘰疽:蟾蜍,將其腹切開一厘米創(chuàng)口,不去內(nèi)臟,放入少許紅糖。將患指伸入其腹內(nèi),經(jīng)二小時后,可另換一只蟾蜍,共用十只左右可愈。治其他炎癥也有效。(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④治疔毒:蜘蜍一個,黑胡椒七粒,鮮姜一片,將上藥裝入蟾蜍腹內(nèi),再放砂鍋或瓦罐內(nèi),慢火燒焦研細末。每次五厘,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⑤治胸壁結(jié)核和淋巴結(jié)結(jié)核破潰成漏孔:癩蛤蟆一個,白胡椒三錢,硫黃二錢。先將胡椒、硫黃塞入蛤蟆腹內(nèi),后用黃泥包裹蛤蟆厚約一、二寸,火內(nèi)煨透,取出去泥,研細末,香油調(diào)成糊狀,滅菌后,涂于無菌紗布條放入漏孔內(nèi),外蓋紗布,每二至四天換藥一次。(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⑥治氣臌:大蝦蟆一個,砂仁不拘多少。為末,將砂仁裝入蟆內(nèi)令滿,縫口,用泥周身封固,炭火煅紅,候冷,將蟆研末,作三服,陳皮湯送下。(《絳囊撮要》蟾砂散) ⑦治腹中冷癖,水谷陰結(jié),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zhuǎn),逆害飲食:大蟾蜍一枚(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芒硝(大人一升,中人七合,瘦弱人五合)。以水六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一服后,未得下,更一升;得下則九日十日一作。(《補缺肘后方》) ⑧治破傷風(fēng):蝦蟆二兩半,切爛如泥,入花椒一兩,同酒炒熱,再入酒二盞半溫?zé),去渣服之,通身汗出效。(《奇效良方》?br>⑨治五疳八痢,面黃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大干蟾蜍一枚(燒存性),皂角(去皮、弦,燒存性)一錢,蛤粉(水飛)三錢,麝香一錢。為束,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全嬰方論》五疳保童丸) ⑩治小兒疳瘦成癖幾危者:蟾蜍去頭皮臟腑,以桑葉包裹,外加厚紙再裹,火內(nèi)煨熟,口啖二支,十余日愈。若口渴,咽梨汁解之。(《本草蒙筌》) ⑾治大腸痔疾:蟾蜍一個,以磚砌四方,安于內(nèi),泥住,火煅存性,為末;以豬廣腸一截,扎定兩頭,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綱目》) ⑿治小兒走馬疳,牙斵臭爛,侵蝕唇鼻,亦治身上肥瘡:蚵蛾(黃紙裹,煨焦)、黃連各末一兩,青黛一錢。為末,入麝香少許研和。先以甘草湯洗去皮,令血出涂之。瘡干好麻油調(diào),濕則干用。(《全嬰方論》田酥散) ⒀治癬:干蟾蜍燒灰,以豬脂和涂之。(《僧深集方》) ⒁治舌口生瘡:膽礬一分,干蟾一分(炙)。上研為末,每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水盡為度。(《圣惠方》蟾礬散)
【各家論述】 ①《綱目》:蟾蜍入陽明經(jīng),退虛熱,行濕氣,殺蟲匿,而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別錄》云,治猘犬傷,《肘后》亦有方法。按沈約《宋書》云,張收為猘犬所傷,人云宜啖蝦蟆膾,食之遂愈,此亦治癰疽、疔腫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古今諸方所用蝦蟆,不甚分別,多是蟾蜍,讀者當審用之,不可因名迷實也。 ②《本草經(jīng)疏》:蝦蟆、蟾蜍,本是二物,經(jīng)云一名蟾蜍者,蓋古人通稱蟾為蝦蟆耳。經(jīng)文雖名蝦蟆,其用實則蟾蜍也。今世所用者皆蟾蜍,而非蝦蟆,其功益可見矣。味辛氣寒,毒在眉棱皮汁中。其主癰腫、陰瘡、陰蝕、疽癘、惡瘡、猘犬傷瘡者,皆熱毒氣傷肌肉也。辛寒能散熱解毒,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則毒易解,毒解,則肌肉和,諸證去矣。凡瘟疫邪氣,得汗則解。其味大辛,性善發(fā)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熱,故能使邪氣散而不留,邪去則胃氣安而熱病退矣。破癥、堅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熱壅滯也。近世治小兒疳疾多用,以其走陽明而能消積滯也。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白喉 每次取活蟾蜍約170克,明礬約33克,同放在石臼內(nèi)舂爛,用紗布包裹成長方形(5×10厘米),置于患者前頸,繃帶固定。當時患者即有清涼舒適感,約經(jīng)4~5小時咽喉部分泌物減少。重癥患者4~6小時更換1次,輕癥6~10小時更換1次,經(jīng)20小時后即感咽喉部濕潤舒適,吞咽便利。一般重癥更換5~6次,輕癥3~4次即可見癥狀減輕或痊愈。治療13例白喉患者,咽涂片找到白喉桿菌者9例。治后退熱時間為18~50小時,局部癥狀消失時間為14~52小時。所治病例未有氣管切開及其他并發(fā)癥者。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㈠取活蟾蜍去頭、皮和內(nèi)臟,焙干研末;另以豬膽汁濃縮液與面粉等量混和,低溫炒松研末。按7:3的比例將蟾蜍粉與豬膽面粉混和均勻,裝入膠囊。每次5分,每日3次,飯后送服。10天為一療程,共二個療程。觀察372例,病型以單純型為主,中醫(yī)分型以虛寒型占多數(shù)。服藥后止咳、祛痰、平喘的有效率達80%以上。一般在3天內(nèi)開始見效。據(jù)重點病例飄察,治療前白細胞增高、肺部有干濕性羅音者,治療后白細胞恢復(fù)正常,肺部體征明顯改善。㈡用冬眠期蟾蜍1只,白礬3錢,大棗1枚。將白礬、大棗塞入蟾蜍口內(nèi),陰干焙黃,研細末,用水泛丸,如綠豆大,以代赭石末為衣,或?qū)⑺幠┭b入膠囊,每粒(或膠囊)0.5克,成人每日3~6克,1次或分次用溫開水送服,連服30天。共治2364例,近期控制361例(15.3%),顯效651例(27.5%),好轉(zhuǎn)908例(38.4%),無效444例(18.8%)?傆行蕿81.2%。冬春季服藥的療效較夏季明顯,單純型與喘息型兩者無顯著差異。 ③治療炭疽病 用干蟾蜍1只,加水300毫升,煎至253毫升,冷卻后頓服;或以活蟾蜍1只,去凈內(nèi)臟,搗成糜狀,開水沖服;或用蟾蜍1只去內(nèi)臟洗凈,配合白菊花5兩,水煎當茶喝,或?qū)Ⅲ蛤堋拙栈ㄋ幵夥笃つw炭疽潰瘍處。亦可配合金黃散(成藥),水調(diào),經(jīng)常涂抹水腫處。上述內(nèi)服外敷法治療皮膚炭疽26例,肺炭疽3例,腸炭疽1例;其中有全身中毒癥狀者18例,涂片查炭疽桿菌陽性者14例,均獲痊愈。 ④治療惡性腫瘤 將活蟾蜍曬干后烤酥研細末,過篩,和面粉糊做成黃豆粒大的小丸。面粉與蟾蜍粉之比為1:3。每100丸用雄黃5分為衣。成人每次5~7丸,日服3次,飯后開水送下。過量時可有惡心、頭暈感。經(jīng)治22例胃癌、膀胱癌、肝癌患者,病情皆有好轉(zhuǎn)。 ⑤治療腹水 取新鮮活蟾蜍殺死(內(nèi)臟不去)后置瓦上烘干,研成細末,貯于密閉瓶內(nèi)備用。成人每日口服1次,每次2克,體弱婦幼酌減,10次一療程,一般可進行二個療程,如無效不必續(xù)服。治程中如血壓逐步下降,亦應(yīng)考慮停藥。治療期間每日食鹽不超過2克。共治血吸蟲病腹水6例,其中4例治后腹水減少,大大縮短了脾臟切除手術(shù)前的準備時間,手術(shù)后均無并發(fā)癥;另2例治后腹水亦有好轉(zhuǎn)。用藥后除血壓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外,體溫、脈搏等未見變化。本法對血壓過低(收縮壓在90毫米汞柱以下)及肝腎功能過差的患者不宜使用。另有用砂仁7粒塞入蛤蟆(青蛙也可)嘴里(活蛤蟆須將嘴縫上以免砂仁吐出),然后用黃泥將蛤蟆裹好,置火上烤干后去掉黃泥,將蛤蟆研成細粉。每日服1個蛤蟆,分2次用黃酒20毫升沖服,7天為一療程,一般服一療程即可。治療腎炎腹水10例,9例有顯著療效,其中2例腎功能有所改善。一般用藥后第2天尿量即增加,服至7天腹水即基本消失。 ⑥治療麻風(fēng) 蟾蜍與蒼耳草配合服用,據(jù)31例觀察,似具有一定療效。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