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赤石脂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Chì Shí Zhī
【別名】赤符(《吳普本草》),紅高嶺(《增訂偽藥條辨》),赤石土(《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吃油脂(《中藥志》),紅土(《藥材學》)。
【來源】為硅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土的一種紅色塊狀體。挖出后,選擇紅色滑膩如脂的塊狀體,揀去雜石、泥土。
【原形態(tài)】單斜晶系。很少成結(jié)晶狀態(tài),多數(shù)為膠凝體。白色通常染有淺紅、淺褐、淺黃、淺藍、淺綠等色。新鮮斷面具蠟樣光澤,疏松多孔的則呈土狀光澤。有平坦的貝殼狀斷口。硬度1~2。比重2.0~2.2,隨水分子的含量而有變化。性脆?伤苄詮。有土樣氣味,致密塊狀者在干燥時可裂成碎塊。主要產(chǎn)于巖石的風化殼和粘土層中。
【生境分布】產(chǎn)福建、河南、江蘇、陜西、湖北、山東、安徽、山西等地。
【性狀】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粉紅色、紅色至紫紅色,或有紅白相間的花紋,光滑如脂。質(zhì)細膩,易砸碎,斷面平滑,吸水性強,用舌舔之粘舌。有泥土氣,味淡。以色紅,光滑細膩,易碎,舌舔之粘性強者為佳。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鋁,尚含相當多的氧化鐵等物質(zhì),其組成如下:硅42.93%、鋁36.58%、氧化鐵及錳4.85%、鎂及鈣0.94%、水分14.75%。赤石脂與高嶺土極其相似,事實上赤石脂在150~200℃,尚余二分子的水時,即成高嶺土。普通的赤石脂是帶紅色的,但由于它所含氧化鐵、氧化錳的多寡,故顏色可從白、灰,以至青綠、黃、紅、褐等色;而高嶺土則比較純粹,故多為白、灰色。
【炮制】 煅石脂:揀凈雜質(zhì),碾成細粉,用醋和勻,搓條切段,曬干,置坩堝內(nèi),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取出,放涼。
【性味】 甘澀,溫。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別錄》:味甘酸辛,大溫,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溫,無毒。 ④《長沙藥解》:味甘酸辛,性澀。
【歸經(jīng)】 入脾、胃、大腸經(jīng)。 ①《本草衍義補遺》:赤入小腸,白入大腸。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手陽明,兼入手、足少陰經(jīng)。 ④《本草新編》:入脾與大腸。
【功能主治】 澀腸,止血,收濕,生肌。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遺精,崩漏,帶下,潰瘍不斂。 ①《本經(jīng)》:主黃疸,泄痢,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②《別錄》:主養(yǎng)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泄?jié),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chǎn)難、胞衣不出。 ③《藥性論》:補五臟虛乏。 ④《日華子本草》: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并澀精淋瀝,安心,鎮(zhèn)五臟,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癤痔瘺,養(yǎng)脾氣,壯筋骨,補虛損。 ⑤《珍珠囊》:固脫。 ⑥《綱目》:補心血,生肌肉,厚腸胃,除水濕,收脫肛。 ⑦《本草匯言》:滲停水,去濕氣,斂瘡口,固滑脫,止瀉痢腸澼,禁崩中淋帶。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注意】 有濕熱積滯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惡大黃。畏芫花。 ②《藥性論》:惡松脂。 ③《日華子本草》:畏黃芩、大黃、官桂。 ④《本草經(jīng)疏》:火熱暴注者不宜用。滯下全是濕熱,于法當忌,自非的受寒邪,下痢白積者不宜用。崩中法當補陰清熱,不可全仗收澀;滯下本屬濕熱積滯,法當祛暑除積,土澀之藥,定非所宜,慎之慎之。
【附方】 ①治少陰病下利膿血者: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熱,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傷寒論》桃花湯) ②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余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赤石脂禹余糧湯) ③治大腸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干姜各-兩,胡椒半兩。同為末,醋和丸梧子大?招募帮埱懊罪嬒挛、七十丸。(《本草衍義》) ④治小兒疳瀉:赤石脂杵羅為末如面,以粥飲調(diào)半錢服;蛞跃┸旱确滞。(《斗門方》) ⑤治痢后,躽氣下,推出肛門不入:赤石脂(揀去土)、伏龍肝各等分。上為細末。每用半錢敷腸頭上,頻用。(《小兒藥證直訣》赤石脂散) ⑥治婦人久赤白帶下:赤石脂一兩,白芍一兩,干姜一兩(炮裂,銼)。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 ⑦治血痔下血至多:赤石脂、白礬(燒令汁盡)、龍骨各一兩半,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一百枚。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招臈棞露,日再,以差為度。(《圣濟總錄》赤石脂丸) ⑧治小便不禁:牡蠣(白者)三兩,赤石脂三兩(搗碎)。上同研勻,酒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鹽湯送下。(《普濟方》牡蠣丸) ⑨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赤石脂一兩,蜀椒一兩。烏頭一分(炮),附子半兩,干姜一兩。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悟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金匱要略》赤石脂丸) ⑩治痰飲盛,吐水無時節(jié),其源為冷飲過度,遂令痼冷,脾胃氣羸,不能消于食飲,食飲入胃,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者:赤石脂三斤,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酒、飲并可下之,稍稍漸加之三匕,服盡三斤。(《千金翼方》赤石脂散) ⑾治反胃:赤石脂一升(好膩無砂者),搗羅研,以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以生姜湯下十丸,加至二十丸。(《圣惠方》赤石脂丸) ⑿治外傷出血:赤石脂八份,五倍子六份,松香六份。共研細末,撒于傷口,加壓包扎。(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