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藥網(wǎng) 醫(yī)療器械 保健品網(wǎng) 醫(yī)藥招商 醫(yī)藥資訊 產(chǎn)品大全 百姓OTC 醫(yī)藥搜索 醫(yī)藥展會 醫(yī)藥人才 醫(yī)藥論壇
中醫(yī)藥-中國醫(yī)藥網(wǎng)
中醫(yī)藥首頁 辨證論治  針灸推拿   藥膳食療   中藥檢索   名醫(yī)風(fēng)采   中醫(yī)文獻(xiàn)   中藥圖譜   中醫(yī)藥詞典   中成藥
 高級搜索
中藥資源

中藥圖譜 中藥故事
中藥炮制 藥材栽培
藥市快訊 中藥法規(guī)
中藥招商 中藥產(chǎn)品


中醫(yī)基礎(chǔ)
·基本特點 ·陰陽學(xué)說
·五行學(xué)說 ·八綱辨證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方藥概論 
...更多

藥材認(rèn)識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筆畫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劑

解表 清熱 溫里
瀉下 消導(dǎo) 祛濕
理氣 理血 補(bǔ)益
固澀 開竅 驅(qū)蟲
鎮(zhèn)潛熄風(fēng) 祛風(fēng)濕
止咳化痰平喘


  藥材認(rèn)識

赤小豆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Chì Xiǎo Dòu

【別名】亦豆(《日華子本草》),紅豆(《綱目》),紅小豆(《本草原始》),小紅綠豆、虱拇豆(《陸川本草》),朱赤豆(《中藥材手冊》),金紅小豆、朱小豆(《藥材學(xué)》)。

【來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莢果,曬干,打出種子,除去雜質(zhì),再曬干。

【原形態(tài)】
①赤小豆,又名:豬肝赤(《本經(jīng)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讀》),米赤豆、茅柴赤、米赤。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dá)1.8米,密被倒毛。3出復(fù)葉,葉柄長8~16厘米;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疏毛,紙質(zhì),脈3出,具柄?偁罨ㄐ蛞干』ǘ嗝,小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毫米,具毛;花萼短鐘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兩體,花藥;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枚,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花期5~8月。果期8~9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廣東、廣西、江西及上海郊區(qū)等地。
②赤豆,又名:紅飯豆(《增訂偽藥條辨》)。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厘米。莖上有硬毛。3出復(fù)葉;托葉線形,被白色長柔毛;小葉卵形至斜方狀卵形,長5~10厘米,寬3.5~7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極淺3裂,兩面被疏長毛。花2~6朵,著生于腋生的總花梗頂端;蝶形花,形與上種相同;莢果扁圓筒狀,于種子間收縮,無毛;種子6~10粒,暗紅色,矩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種臍不凹;ㄆ6~7月。果期7~8月。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性狀】
①赤小豆:干燥種子略呈圓柱形而稍扁,長5~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凹陷成一縱溝,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棱脊。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除去種皮,可見兩瓣乳白色于仁。氣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干,顆粒飽滿,色赤紅發(fā)暗者為佳。
主產(chǎn)廣東、廣西、江西等地。
②赤豆:又名飯赤豆。干燥種子,呈矩圓形,兩端圓鈍或平截,長5~8毫米,直徑約4~6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澤,種臍位于側(cè)緣上端,白色,不顯著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狀與亦小豆相似。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藥材以赤小豆品質(zhì)為好,但貨源不多,漸為赤豆所代替。

【化學(xué)成份】每百克含蛋白質(zhì)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58克、粗纖維4.9克、灰分3.3克、鈣67毫克、磷305毫克、鐵5.2毫克、硫胺素0.31毫克、核黃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

【性味】
甘酸,平。
①《養(yǎng)生要集》:味苦,溫。
②《別錄》:甘酸,平,無毒。
③《千金·食治》:甘咸,平,無毒。
④《食性本草》:微寒。
⑤《湯液本草》:氣溫,味辛甘酸,無毒。

【歸經(jīng)】
入心、小腸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經(jīng)。
②《本草新編》:入脾經(jīng)。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jīng)。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治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
①《本經(jīng)》: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②《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③《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涂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diào)涂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④《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guān)節(jié)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shù);綠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⑤《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⑥《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⑦《日華子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bǔ)血脈。
⑧《綱目》:辟溫疫,治產(chǎn)難,下胞衣,通乳汁。
⑨《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jīng),寬腸理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兩;或入散劑。外用:生研調(diào)敷。

【注意】
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③《隨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nèi)忌之。

【附方】
①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不得吃飯。(《梅師集驗方》)
②治卒大腹水。喊酌└淮蟀,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補(bǔ)缺肘后方》)
③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獨行方》)
④治腳氣:赤小豆五合,葫一頭,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fàn)湯成,適寒溫,去葫等,細(xì)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本草圖經(jīng)》)
⑤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二兩,紫蘇莖葉一握(銼,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搗羅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盞煮熟,去豆,取汁二盞半,入藥末四錢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盞半,空心溫服,然后擇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濟(jì)總錄》赤小豆湯)
⑥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二兩(去節(jié)),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⑦治急黃身如金色:赤小豆一兩,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陸香一錢,青布五寸(燒灰),麝香一錢(細(xì)研)。上藥搗細(xì)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diào)下一錢;若用少許吹鼻中,當(dāng)下黃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⑧治腸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復(fù)納清酒中,候酒盡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⑨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fā)動:赤小豆杵末,水調(diào)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⑩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⑾治大小腸癰,濕熱氣滯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湯服。(《瘍科捷徑》赤豆薏苡湯)
⑿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赤小豆二升。末之,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則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千金方》)
⒀治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葉末。(《綱目》)
⒁治小兒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方》)
⒂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攪取汁飲。(《肘后方》)
⒃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產(chǎn)書方》)
⒄治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婦人良方補(bǔ)遺》)
⒅治風(fēng)瘙癮疹:赤小豆、荊芥穗等分,為末,雞子清調(diào)涂之。(《綱目》)
⒆治食六畜肉中毒:燒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細(xì)粉,和入溫水、雞蛋清或蜜調(diào)成稀糊狀,攤在布上,敷于患處。一般一次即能消腫。治療7例,均獲效果。
②治療肝硬化腹水
取赤小豆1斤,活鯉魚1條(重1斤以上),同放鍋內(nèi),加水2000~3000毫升清燉,至赤小豆?fàn)透為止。將赤小豆、魚和湯分?jǐn)?shù)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劑。連續(xù)服用,以愈為止。治療2例,服后尿量增加,腹圍減小,精神良好,無不良反應(yīng)。

【摘錄】《*辭典》
(醫(yī)藥網(wǎng)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關(guān)于公司 | 網(wǎng)站簡介 | 服務(wù)項目 | 技術(shù)支持 | 意見反饋 |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我們
兄弟站點:  生意寶 - 生意社 - 生意場 - 網(wǎng)經(jīng)社 - 產(chǎn)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 - 企業(yè)風(fēng)險評級 - 撮合交易 - 化工網(wǎng) - 紡織網(wǎng)
   檢測通 - 醫(yī)療器械網(wǎng) - 企業(yè)官網(wǎng)服務(wù) - 化工網(wǎng)商城
© 醫(yī)藥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浙ICP證:浙B2-20080131-8 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浙)-經(jīng)營性-2020-0027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602010403     
市場:0571-88161141 服務(wù):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