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散血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Dà Sàn Xu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小前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machia japonica Thunb.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灰褐色多細(xì)胞柔毛。莖細(xì)弱,四棱形,常自基部分枝成簇生狀,初傾斜,后匍匐伸長,長7-15(-30)cm,節(jié)間長2-5cm。葉對生;葉柄長2-5(-10)mm,具草質(zhì)狹邊緣;葉片闊卵形至近圓形,長1-2.5m,寬7-20mm,先端銳尖或鈍,基部圓形或近截形,兩面被柔毛,密布半透明腺點,干后腺點呈粒狀突起,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3-8mm,果時下彎;花萼長3-4mm,5深裂幾達基部,裂片披針形,先端漸尖,背面被毛,果時增大,長7-8mm;花冠黃色,直徑5-8mm,與花萼近等長,5深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通常具透明腺點;雄蕊5,長2-3mm,花絲基部合生成淺環(huán),花藥卵形,長約1mm;子房上位,上部有長柔毛,花柱長2-3mm。蒴果近球形,褐色,直徑3-4mm,先端被疏長柔毛;ㄆ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埂上,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下及路旁巖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化學(xué)成份】全草含有蕓香甙(rutin),金絲桃甙(hyperin),山奈酚-3-O-蕓香糖甙(kaempferoL-3-O-rutinoside),水楊酸(Salicylic acid),6-十三烷基二羥基苯甲酸(6-tridecylresorcylic acid )和銀樺酚(grevillol)。 地上部分含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1uco-side)。
【藥理作用】大散血地上部分的95%甲醇提取物25μg/ml、對鼻咽癌(KB)細(xì)胞的抑制率達91%,分離出的化合物6-十三烷基二羥基苯甲酸和銀樺酚對KB細(xì)胞的ED50為79μg/ml和1.1μg/ml。銀樺酚在體外對黑色素瘤(B-16)細(xì)胞的ED50為4.0μg/ml,對肝癌(PC-13)細(xì)胞的ED50為4.3μg/ml,對肝癌(Hep-2)細(xì)胞ED50為15μg/ml,對小鼠白血病(L5718y、P388)細(xì)胞的FD50大于25μg/ml。 6-十三烷基二羥基苯甲酸和銀樺酚對Na(+)-K(+)-ATP酶活性有濃度依賴性抑制作用,IC50分別為8×10(-6)mol/L和5×10(-5) mo1/L,在半數(shù)抑制濃度時,前者的效能比后者約大6倍6-十三烷基二羥基苯甲酸的作用大約是毒毛花苷昔G(ouabain)的1/13。
【性味】甘;辛;性溫
【功能主治】散瘀接骨。主跌打瘀腫;骨析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加酒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