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蔛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Hú Cǎo
【別名】蔛榮、蔛菜(《唐本草》),接水蔥(《七卷食經(jīng)》),鴨仔菜、黑菜、合菜(《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雨久花科植物少花鴨舌草的全草。夏、秋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披針形,長2~3.5厘米,寬5~10毫米,基部渾圓或微心形,具長柄。總狀花序疏散,自葉鞘抽出;花1~3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深藍色;雄蕊6,內(nèi)有1枚最大,花絲一面具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ㄆ谙摹⑶。
【生境分布】生于濕地或水田中。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性味】 ①《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②《福建中草藥》:微甘咸,寒。
【功能主治】 清肝涼血。治高熱喘促,咳血,尿血,赤眼,丹毒,癰腫疔瘡。 ①《唐本草》:主暴熱喘息,小兒丹腫。 ②《福建中草藥》:清肝涼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咳血:鮮少花鴨舌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diào)蜜服。 ②治尿血:鮮少花鴨舌草一至二兩,鮮燈芯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③治風(fēng)火赤眼:少花鴨舌草鮮葉,搗爛外敷眼瞼。 ④治丹毒,癰腫,疔瘡:鮮少花鴨舌草適置。搗爛敷患處。(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