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福建《醫(yī)藥衛(wèi)生》
【拼音名】Hǎi Dài Gēn
【英文名】Lelp root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海帶科植物昆布(海帶)的固著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minaria japonica Aiesch.[L.ochotensis Miyabe];Ecklonia kurome Okam.;Undaria pinnatifida(Harv.)Sur. 采收和儲藏:夏、秋兩季收獲海帶,加工時剪下根蒂,曬干。
【原形態(tài)】 1.昆布 藻體橄欖褐色,干后為暗褐色。成熟后革質(zhì)呈帶狀,一般長2-6m,寬20-50cm,在葉片中央有兩條平行縱走的淺溝,兩溝中間較厚的部分為中帶部,厚度約2-5mm,兩側(cè)邊緣漸薄,且有波狀皺褶,葉片基部楔形,厚成階段則為扁圓形,下有一圓柱形或扁圓形的短柄,長5-15cm,柄和葉片內(nèi)部均由髓部、皮層及表皮層組成。在外皮層內(nèi)有粘液腔,腔內(nèi)有分泌細胞,可分泌粘液至葉體表面,構(gòu)成膠質(zhì)層,使藻體粘滑而起保護作用。髓部由許多藻絲組成,藻絲細胞一端膨大呈喇叭管狀。藻體幼齡期葉面光滑,小海帶期葉片出現(xiàn)凹凸現(xiàn)象。一年生的藻體葉片下部,通常即能見到孢子囊群生長,呈近圓形斑塊狀;二年生的藻體幾乎在全部葉片上都長出孢子囊群。固著器為叉狀分枝的假根所組成。孢子成熟期秋季。 2.黑昆布 藻體暗褐色至深褐色,革質(zhì),高30-100cm或更多。葉狀體扁平寬大,中部稍厚,自其兩側(cè)一至二回羽狀深裂,裂片長舌狀或更長一些,略有皺,邊緣一般均具粗鋸齒。葉柄莖狀,呈圓柱形或略扁,長4-12cm,直徑3-8mm。藻體的皮層細胞中有粘液腔道作環(huán)狀排列,為1-2層。髓部由不定走向的喇叭管絲組成。游孢子囊群于成熟的葉狀體中央部分和側(cè)生的裂片表面形成。固著器由二叉式分枝的假根組成。孢子囊初夏形成,孢子秋季成熟。 3.裙帶菜 藻體黃褐色,軟革質(zhì),高1-2m,寬50-100cm,葉狀體扁平,中部有明顯隆起的中肋,兩側(cè)漸薄柔軟,形成多數(shù)羽狀裂片,或呈大小不齊的缺刻,但無鋸齒。葉面上散布許多黑色小斑點,為粘液細胞向表皮的開口處。成熟時,在下面葉柄兩側(cè)生有木耳狀重疊褶皺的孢子葉,粘滑肉厚,其上密生孢子囊。葉柄下端為叉狀分枝的假根所組成的固著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一般生長于大干潮線以下1-3m的巖礁上。 2.生長于水肥、流急的低潮線附近或自大干潮線至7-8m深處的巖礁上。 3.生長于風浪不太大、水質(zhì)肥沃的海灣內(nèi),大干潮線下1-5m處的巖礁上。 資源分布:1.自然生長的分布范圍,我國限于遼東和山東兩個半島的肥沃海區(qū)。人工養(yǎng)殖已推廣到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沿海。但為冷溫帶性種類。 2.我國分布于浙江、福建沿海。為暖溫帶性種類。 3.我國裙帶萊可分為兩型:北海型(forma distans Miyabe et Okam.)藻體較為細長,羽狀裂缺接近中肋,孢子葉距葉部有相當?shù)木嚯x。生長在大連、山東沿海。南海型(forma typica Yendo)恰好相反,即體形較短,羽狀裂缺較淺,孢子葉接近葉部。浙江嵊泗列島海域自然生長,即屬此型。
【性味】咸;寒
【歸經(jīng)】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止咳;平肝。主痰熱咳嗽;肝陽偏亢之頭暈;頭痛;急躁易怒;少寐多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研末,每次2-3g,每日3次。
【臨床應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取海帶根1斤,生姜1.5兩,紅糖適量,加水煎制成450ml濃液,每次15ml,每天3次飯后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200例,經(jīng)一療程近期控制3;例(16.5%),顯效59例(29.5%)。對咳、喘、痰及消除或減輕肺部羅音均有一定的療效,尤其是止咳及消除濕羅音療效較明顯。多數(shù)病人于服藥后第1天即可見效,3-4天生效例數(shù)達高峰;羅音消減的例數(shù)則于第3至第5天較高。治程中副作用輕微,個別有口干、多尿、心悸、頭暈等現(xiàn)象。 2.治療高血壓:取海帶根研粉吞服,每日6-12g;或制成浸冒膠乳,每日服6-9丸(每丸約含全根生粉2.6g)。試治縣40例,經(jīng)2-13周或以上的觀察,結(jié)果降壓顯效者3例,有效者22例,無效者15例(按1959年全國心血管會議規(guī)定標準)。大部分病例臨床癥狀及體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服藥后僅極個別有上腹部脹感,痰多,牙齲腫痛等反應,均不嚴重,不影響繼續(xù)治療。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