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緬桂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Huánɡ Miǎn Guì
【別名】黃蘭、大黃桂、黃桷蘭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蘭科植物黃蘭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chelia champaca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挖取根部,除凈泥土雜質(zhì),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高10-20m,胸徑達1m。幼枝、嫩葉和葉柄均被淡黃色平伏的柔毛。葉互生;葉柄細,長2-4cm;托葉痕達葉柄中部以上;葉薄革質(zhì);葉片披針狀卵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長10-20cm,寬4-9cm,先端長漸尖或近尾狀漸尖,基部寬楔形或楔形,兩面綠色;▎紊谌~腋,橙黃色,極香;花梗短而有灰色絨毛,花被15-20,披針形,長3-4cm;雄蕊多數(shù),藥隔伸出成長尖頭;雌蕊心皮多數(shù),分離,密被銀灰色微毛,雌蕊群柄長約3mm。聚合果長7-15cm,(艸骨)(艸突)果倒卵狀長圓形,長1-1.5cm,外有疣狀突起。種子2-4有紅色假種皮;ㄆ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濕潤溫暖氣候。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藏等地。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有栽培。
【栽培】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和肥沃疏松的土壤。可用種子繁殖,種子一般在2星期內(nèi)即喪失發(fā)芽力,故宜隨采隨播。種子每1kg約10000粒。亦可用空中壓條或靠接方法繁殖。生長較快。
【化學(xué)成份】 根含小白菊內(nèi)酯(parthenolide)[1]。莖皮含氧代黃心樹寧堿(oxoushinsunine),黃心樹寧堿(ushinsun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2],β-谷甾醇(β-sitosterol)[3]。 葉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芳樟醇(linalool),芳樟醇乙酸酯(linalyl acetate),甲基庚烯酮(methyl heptenone),牻牛兒醇(geraniol)[4]。
【藥理作用】黃心樹寧堿對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屬、分支桿菌以及枯草桿菌皆有顯著的抑菌作用。
【性味】苦;性涼
【歸經(jīng)】脾;肺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濕;利咽喉。主風濕痹痛;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或浸酒。
【附方】①治風濕骨痛: 黃緬桂根五錢至一兩。泡酒服。②治骨刺卡喉: 黃緬桂根切成薄片,每含一至二片,徐徐咽下藥液,半小時后吐出藥渣再換。(性味以下出《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