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貉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jīng)》;1.《本草衍義》:貉,形如小狐,毛黃褐色。 2.《綱目》:貉,生山野間。頭銳鼻尖,斑色,其毛深厚溫滑,可為裘服。曰伏夜出,捕食蟲物,出則HUAN隨之,其性好睡,人或蓄之。
【拼音名】Mò Ròu
【英文名】Racoon dog
【別名】貉、貍
【來源】 藥材基源:為犬科動(dòng)物貉的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Gray
【原形態(tài)】貉,外形似狐貍,體形較小。體長50-60cm,重4-6kg。吻短耳小且圓,面部兩側(cè)具長毛,向外突出。身體肥胖,四肢粗短。尾粗短。身毛及尾毛長而蓬松,其冬毛長可達(dá)8cm,底絨尤為豐盛。吻部兩側(cè)連同眼周圍的毛為黑褐色,形成八字形黑紋。身背部黑內(nèi)褐色,體側(cè)色淺,腹部為淺黃棕色,四肢下部黑褐色或棕褐色。趾行性,以趾著地。前足5趾,第1趾較短而位置較高,故不著地;后足具4趾,缺第1趾,前足均具發(fā)達(dá)的趾墊及趾間墊,爪短粗。尾末端為黑褐色。貉的毛色與地理分布有一定關(guān)系。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部分山地。穴居。洞穴多為露天,晝伏夜出,雜食性, 以小動(dòng)物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狀】捕殺后,取其肉水洗后,鮮用。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肺;脾;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滋補(bǔ)強(qiáng)壯;健脾消疳。主虛勞;疳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適量。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jīng)》:主元藏虛劣及女子虛憊。 2.《醫(yī)林篡要》:殺蟲治疳。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