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韭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Jiǔ Cài
【別名】豐本(《禮記》),草鐘乳(《本草拾遺》),起陽草(侯寧極《藥譜》),懶人菜(《爾雅翼》),長生韭(王禎《農書》),壯陽草(《本草述》),扁菜(《廣西藥植圖志》)。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韭的葉。
【原形態(tài)】 韭(《詩經》) 多年生草本,高約20~45厘米,具特殊強烈臭味。根莖橫臥,生多數(shù)須根,上有1~3個叢生的鱗莖,呈卵狀圓柱形。葉基生;長線形,扁平,長10~27厘米,寬1.5~9毫米,先端銳尖,邊緣粗糙,全緣,光滑無毛,深綠色;ㄇo自葉叢抽出,長可達50厘米,三棱形;傘形花序,頂生;總苞片膜質,白色,通常1~3片,基部合生,先端銳尖;花被6裂,白色,裂片長圓形,長4~6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排列為2輪,互生;雄蕊6,花絲長不超過花被,中部以下擴大,花藥黃色;雌蕊1,子房上位,3室,三棱狀。蒴果倒心狀三棱形,綠色,長4~5毫米,直徑約4毫米。種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圓形,邊緣具棱;ㄆ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化學成份】葉含硫化物、甙類和苦味質。
【藥理作用】用生長茂盛時之韭菜莖壓榨過濾所得之原液,0.1~0.5毫升/10克給小鼠靜脈注射,可產生休克樣癥狀乃至狂躁、痙攣,以后轉入鎮(zhèn)靜、嗜睡、發(fā)紺,半小時后死亡;對兔靜脈注射有輕度降壓;對離體蛙心,先抑制后興奮,大量可使心跳停于擴張期;對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輕度擴張作用。1%稀釋液對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將此原液經100℃60分鐘加熱,仍有作用,但效力減半。以水蒸汽蒸餾法所得之餾出液,對小鼠皮下注射,亦發(fā)生休克樣癥狀,狂躁、發(fā)紺乃至呼吸麻痹而死;小量時可引起兔末梢血中紅細胞及血色素的顯著降低;對豚鼠紅細胞之溶血濃度為0.06~O.007%。
【性味】 辛,溫。 ①《別錄》:味辛酸,溫,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熱。 ③《滇南本草》:性溫,味辛咸。 ④《綱目》:生性澀,熟甘酸。
【歸經】 入肝、胃、腎經。 ①《滇南本草》:入腎。 ②《綱目》:入足厥陰經。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腎三經。 ④《本草求真》:入肝、腎、腸、胃。
【功能主治】 溫中,行氣,散血,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脫肛,跌撲損傷,蟲、蝎螫傷。 ①《別錄》:安五藏,除胃中熱。 ②陶弘景:以煮鯽魚蚱,斷卒下利。 ③《食療本草》:利胸膈。 ④《本草拾遺》: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令人能食,益陽,止泄白膿、腹冷痛,并煮食之。葉及根生搗絞汁服,解藥毒,療狂狗咬人欲發(fā)者;亦殺諸蛇、虺、蝎、惡蟲毒。 ⑤《日華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氣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風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惡瘡,搗敷。 ⑥《本草衍義補遺》:研汁冷飲,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氣。 ⑦《丹溪心法》: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撲損傷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 ⑧《滇南本草》:滑潤腸胃中積,或食金、銀、銅器于腹內,吃之立下。 ⑨《綱目》:飲生汁,主上氣喘息欲絕,解肉脯毒。煮汁飲,止消渴、盜汗,熏產婦血運,洗腸痔脫肛。 ⑩《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經催乳。
【用法用量】內服:搗汁飲,1~2兩;或炒熟作菜食。外用:搗敷、取汁滴注、炒熱熨或煎水熏洗。
【注意】 陰虛內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均忌食。 ①孟詵:熱病后十日不可食熱韭,食之即發(fā)困。 ②《本草經疏》:胃氣虛而有熱者勿服。 ③《本草匯言》:瘡毒食之,愈增痛癢,疔腫食之,令人轉劇。 ④《本草求真》:火盛陰虛,用之為最忌。 ⑤《隨息居飲食譜》:瘧疾,瘡家,痧、痘后均忌。
【附方】 ①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錐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徹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搗汁。灌少許,即吐胸中惡血。(《孟詵方》) ②治陽虛腎冷,陽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遺精夢泄:韭菜白八兩,胡桃肉(去皮)二兩。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方脈正宗》) ③治翻胃:韭菜汁二兩,牛乳一盞。上用生姜汁半兩,和勻。溫服。(《丹溪心法》) ④治喉卒腫不下食:韭一把,搗熬薄之,冷則易。(《千金方》) ⑤治吐血、唾血、嘔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證:韭菜十斤,搗汁,生地黃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內,烈日下曬干,以生地黃黑爛,韭菜汁干為度;入石臼內,搗數(shù)千下,如爛膏無渣者,為丸,彈子大。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蘿卜煎湯化下。(《方脈正宗》) ⑥下腸中瘀血:韭汁冷飲,甚驗。(朱震亨) ⑦治過敏性紫癜:鮮韭菜一斤,洗凈,搗爛絞汁,加健康兒童尿50毫升。日一劑,分二次服。(《福建省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⑧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任食之。(《食醫(yī)心鏡》) ⑨治消渴引飲無度:韭苗日吃三、五兩;虺椿蜃鞲瑹o入鹽,但吃得十斤即佳。過清明勿吃。(《政和本草》) ⑩治痔瘡:韭菜不以多少,先燒熱湯,以盆盛湯在內,盆上用器具蓋之,留一竅,卻以韭菜于湯內泡之,以谷道坐竅上,令氣蒸熏;候溫,用韭菜輕輕洗瘡數(shù)次。(《袖珍方》) ⑾治產后血暈:韭菜(切)入瓶內,注熱醋,以瓶口對鼻。(《婦人良方》) ⑿治脫肛不縮:生韭一斤。細切,以酥拌炒令熟,分為兩處,以軟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為度。(《圣惠方》) ⒀治金瘡出血:韭汁和風化石灰,日干,每用為末,敷之。(《瀕湖集簡方》) ⒁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圣惠方》) ⒂治百蟲入耳不出:搗韭汁,灌耳中。(《千金方》) ⒃治跌打損傷:鮮韭菜三份,面粉一份。共搗成糊狀。敷于患處,每日二次。 ⒄治蕁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錢,煎服;或用韭菜炒食。 ⒅治子宮脫垂:韭菜半斤。煎湯熏洗外陰部。 ⒆治中暑昏迷:韭菜搗汁,滴鼻。(⒃方以下出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⒇治漆瘡作癢:韭葉杵敷。(《斗門方》)
【各家論述】 ①朱震亨:心痛,有食熱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藥中,開提氣血。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蓋韭性急,能敝胃口血滯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細細溫服,蓋韭汁消血,姜汁下氣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熱潤燥補虛也。 ②《綱目》: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鹽梅鹵汁少許,細呷,得入漸加,忽吐稠涎數(shù)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溫能散胃脘痰飲惡血之義也。 ③《本草經疏》:韭,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溫能散結,凡血之凝滯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氣藥也。心主血,專理血分,故曰歸心,五臟之結滯去,則氣血條暢而自安矣。胃中熱,乃胃中有瘀滯而發(fā)熱也,瘀血行,熱白除矣。病人之氣抑郁者多,凡人氣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補,故可久食。 ④《本經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虛而噎,勿用,恐致嘔吐也。
【臨床應用】用于治療綠膿桿菌感染:取新鮮韭菜用1:3000過錳酸鉀浸洗1小時,再用0.2%呋喃西林液浸泡24小時,取出,用1%鹽水沖洗10分鐘,在無菌操作下壓榨過濾取汁,置冰箱內備用。臨用時常規(guī)清洗創(chuàng)面,涂布1~2%普魯卡因,約經5分鐘,用浸透韭菜汁的消毒紗布貼敷,每日1~3次。如創(chuàng)面在壓迫處或易于脫落部位,可再加凡士林紗布包扎。有瘺管者,先擴創(chuàng)除去腐敗組織,再以韭菜汁紗條填塞,每天1~2次。治療燒傷后綠膿桿菌感染患者2例,均有效果。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