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豇豆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Jiānɡ Dòu
【別名】羊角、豆角(《醫(yī)林纂要》),角豆、飯豆、腰豆、長豆、裙帶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漿豆(《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秋季果實成熟后采收。
【原形態(tài)】一年生纏繞性草本。莖無毛或近于無毛。托葉棱形,兩端漸狹急尖,基部著生莖上; 3出復(fù)葉互生,頂生小葉菱卵形,兩側(cè)小葉斜卵形;ㄐ蜉^葉短,著生2~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鐘狀,無毛,皺縮,萼齒5,披針形;花冠蝶形,淡紫色或帶黃白色,旗瓣、翼瓣有耳,龍骨瓣無耳;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無柄,花序頂部被髯毛。莢果長20~30厘米,下垂;種子腎形或球形;ㄆ6~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化學(xué)成份】種子含大量淀粉、脂肪油、蛋白質(zhì)、煙酸、維生素B1、B2。鮮嫩豇豆含抗壞血酸22毫克%。
【性味】 甘,平。 ①《滇南本草》:味平。 ②《綱目》:甘咸,平,無毒。 ③《本草從新》:甘澀,平。
【歸經(jīng)】 入脾、腎經(jīng)。 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jīng)氣分。 ②《本草求真》:入腎,兼入胃。
【功能主治】 健脾補腎。治脾胃虛弱,瀉痢,吐逆,消渴,遺精,白帶,白濁,小便頻數(shù)。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 ②《綱目》: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diào)營衛(wèi),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shù),解鼠莽毒。 ③《本草從新》:散血消腫,清熱解毒。 ④《醫(yī)林纂要》:補心瀉腎,滲水,利小便,降濁升清。 ⑤《四川中藥志》:滋陰補腎,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脹,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煮食。
【注意】《得配本草》:氣滯便結(jié)者禁用。
【附方】 ①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或搗絨泡冷開水服。(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②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燉雞肉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蛇咬傷:豇豆、山慈姑、櫻桃葉、黃豆葉。搗絨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