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韭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別錄》
【拼音名】Jiǔ Gēn
【別名】韭黃(《綱目》)。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韭的根及鱗莖。
【化學成份】韭菜的根含硫化物、甙類和苦味質(zhì)。
【性味】 辛,溫。 ①《綱目》:溫。 ②《醫(yī)林纂要》:甘辛酸,熱。
【功能主治】 溫中,行氣,散瘀。治胸痹,食積腹脹,赤白帶下,吐血,衄血,癬瘡,跌打損傷。 ①《別錄》:主養(yǎng)發(fā)。 ②《本草拾遺》:搗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 ③《綱目》:功用與韭葉相同。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諸癬。 ⑤《醫(yī)林纂要》:大補命火,去瘀血,續(xù)筋骨,逐陳寒,療損傷;加酒服之,回陽救急。 ⑥《分類草藥性》:治風熱,消食積,明目清昏,補遺精,止鼻血,清虛火,搽疳瘡,熏喉蟻癢。 ⑦《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吐血及衄血,又搗汁涂漆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陰虛內(nèi)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忌服。
【附方】 ①治少、小腹脹滿:韭根汁和豬脂煎,細細服之。(《千金方》) ②治赤白帶下:韭根搗汁,和童尿露一夜,空心溫服。(《海上仙方》) ③治鼻衄:韭根、蔥根同搗,棗大,內(nèi)鼻中,少時更著。(《千金方》) ④治五般癬瘡:韭根炒存性,搗末,以豬脂油調(diào),敷之,三度差。(《經(jīng)驗方》)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