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櫸樹皮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別錄》
【拼音名】Jǔ Shù Pí
【來(lái)源】為榆科植物大葉櫸樹或其同屬植物的樹皮。
【原形態(tài)】 大葉挼樹,又名:櫸榆、血櫸。 喬木,高達(dá)25米。1年生枝密被柔毛。葉橢圓狀卵形或窄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zhǎng)2~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波狀鋸齒,鈍尖,上面粗糙,下面密生淡灰色柔毛;近無(wú)柄或具短柄;s性同株,雄花簇生于新枝下部的葉腋及苞腋,雌花單生或數(shù)朵簇生新枝上部的葉腋;無(wú)花瓣;萼鐘形,4~5裂;雄蕊與萼片同數(shù)而對(duì)生;雌花僅有1枚雌蕊,子房上位,花柱分又。堅(jiān)果上部斜歪,直徑2.5~4毫米;ㄆ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浙江、湖南、安徽、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櫸樹皮),斧剝下,去上粗皮,細(xì)銼,蒸,從巳至未出,焙干用。
【性味】 ①《別錄》:大寒。 ②《日華子本草》:味苦,無(wú)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治時(shí)行頭痛,熱毒下痢,水腫。 ①《別錄》:主時(shí)行頭痛,熱結(jié)在腸胃。 ②陶弘景:夏日作飲,去熱。 ③《唐本草》:煮汁,療水及斷下利。 ④《日華子本草》:下水氣,止熱痢,安胎,主妊娠腹痛。山櫸樹皮,治熱毒風(fēng),熁腫毒。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1~3錢。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小兒渴。簷纹な郑闃、茯苓各八分,人參六分,粟米二合。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服,量大小與服之。(《古今錄驗(yàn)方》櫸皮次子) ②治小兒痢血:犀角十二分(屑),櫸皮二十分(炙,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服之。(《古今錄驗(yàn)方》犀角櫸皮煎) ③治痛身水腫:櫸樹皮煮汁日飲。(《圣惠方》) ④治(目)飛血赤脈:櫸皮(去粗皮,切)二兩,古錢七文。上二味,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熱洗,冷則再暖(《圣濟(jì)總錄》櫸皮洗眼方)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