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香蟲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九香蟲,產(chǎn)于貴州永寧衛(wèi)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狀如水,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至驚蟄后即飛出,不可用矣。
【拼音名】Jiǔ Xiānɡ Chónɡ
【英文名】Jiuxiang Bug, Stink Bug
【別名】黑兜蟲、瓜黑蝽、屁板蟲
【來源】 藥材基源:為蝽科動(dòng)物九香蟲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spongopus chinesis Dallas 采收和儲(chǔ)藏:春、秋季捕捉,捕后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tài)】九香蟲,全體橢圓形,一般紫黑色,帶銅色光澤。頭部狹尖,略呈三角形,復(fù)眼突出,卵圓形;單眼1對(duì)。喙較短,觸角5節(jié)。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規(guī)則橫皺紋。翅2對(duì),前翅為半鞘翅,棕紅色,翅末1/3為膜質(zhì)。足3對(duì),后足最長(zhǎng)。腹面密布細(xì)刻及皺紋,后胸腹板近前緣區(qū)有2個(gè)臭孔,能由此放出臭氣。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成蟲有翅能飛翔,常在土塊、石塊下及石縫中越冬,每年3月飛出。 資源分布:除東北、西北外,全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略呈六角狀扁橢圓形,長(zhǎng)1.6-2cm,寬約1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頭部小,與胸部略呈三角形,復(fù)眼突出,卵圓狀,單眼1對(duì),觸角1對(duì)各5節(jié),多已脫落。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每節(jié)近邊緣外有突起的小點(diǎn)。質(zhì)脆,折斷后腹面有淺棕色的內(nèi)含物。氣特異味微咸。 以個(gè)均勻、棕褐色、油性大、無蟲蛀者為佳。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棕紅色。①體壁片呈深棕色,表面有魚鱗狀突起并有黃色凹窩散在,上有短剛毛著生,剛毛長(zhǎng)3-4mm。②橫紋肌纖維較多,單個(gè)或成束,多碎斷呈薄片狀,有細(xì)密橫紋,明暗相間呈波狀紋理。③所近壁碎片淡棕色,具棕色螺旋絲,排列呈柵欄狀,絲間有淡灰色小斑點(diǎn)。
【化學(xué)成份】全蟲含脂肪,蛋白質(zhì),甲殼(chitin)等。脂肪中有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其特殊臭味來源于醛、酮成分。還含錳、鎂等微量元素。
【藥理作用】九香蟲在試管內(nèi)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杜菌、甲型副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qiáng)的抑制作用。元素分析表明,九香蟲的抗癌、抑癌元素錳和鎂的含量較高,至癌元素鎳、鉻、砷、鎘、鈹?shù)暮枯^低,似可能有抗癌作用。
【炮制】 1.九香蟲,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2.炒九香蟲,取凈九香蟲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逸出時(shí),取出,放涼。
【性味】味咸;性溫
【歸經(jīng)】肝;腎;脾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溫腎壯陽。主肝胃不和或寒郁中焦所致的胸歷脅胃脘脹痛以及堅(jiān)陽不足之腰痛;陽痿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0.6-1.2g。
【注意】凡陰虛內(nèi)熱者禁服。
【附方】1.利膈間滯氣,助肝腎虧損;九香蟲一兩(半生半熟),車前子四錢(微炒),陳皮四錢,白術(shù)五錢,杜仲八錢(酥炙)。上為細(xì)未,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鹽白湯或鹽酒送下,空心服,臨臥仍服一次。(《攝生眾妙方》烏龍丸)。2.治胸脘脅痛:九香蟲三兩,炙全蝎二兩。研末,蜜丸,每丸一錢重。每次半丸,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各家論述】1.《本草新編》:九香蟲,蟲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湯劑)以其性滑,恐動(dòng)大便耳。九香蟲亦興陽之物,然非人參。白術(shù)、巴戟天。肉蓯蓉、破故紙之類,亦未見其大效也。2.《綱目》: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3.《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適用于神經(jīng)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郁悶,因精神不快而發(fā)胸窩滯痛等癥,配合其他強(qiáng)壯藥同服有效。4.《本草新編》:興陽益精。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