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苦丁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Kǔ Dīnɡ
【別名】小山蘿卜、龍?jiān)冢ā恫菽颈惴健罚,叉頭草(《四川中藥志》,蛾子草(《中草藥通訊》(3):58,1972)。
【來(lái)源】為菊科植物臺(tái)灣萵苣的全草。3~4月采收。
【原形態(tài)】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80~120厘米。全體均含有白色乳汁。主根數(shù)個(gè),圓錐形。莖單一,直立,圓柱形,疏生長(zhǎng)毛,上部多分枝。葉互生,通常無(wú)柄,葉片披針形或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7~10厘米,寬3~5厘米,羽狀分裂,裂片邊緣復(fù)作齒牙狀,先端裂片較大,兩側(cè)裂片略下傾,先端尖銳或漸尖、或鈍,基部呈耳廓狀抱莖,耳緣具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主脈上具有長(zhǎng)毛。頭狀花序頂生,排列成圓錐花叢,總苞圓筒狀;苞片覆瓦狀排列,內(nèi)列苞片披針形,較長(zhǎng),外列苞片短。换ǖS色,全部舌狀;雄蕊5,著生花冠管上;子房下位,花柱纖細(xì),柱頭2裂。瘦果卵圓形,扁平,黑色,先端具喙,冠毛白色,細(xì)軟;ㄆ5~9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邊及荒野。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江西、湖南、福建、臺(tái)灣等地。
【性味】 ①《草木便方》:苦。 ②《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無(wú)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疥癬,疔瘡,癰腫,蛇咬傷。 ①《草木便方》:解毒,散熱,清火,利筋骨,治中惡,羊疔,同蕌用。蛇傷起皰,搗涂。 ②《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種子。治瘡毒癰腫及蛇傷。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0.5~1兩;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臨床應(yīng)用】治療扁桃體炎:采用蛾子草未抽薹幼苗的主根,鮮者3~5錢(qián),干者1~3錢(qián),水煎兩次,混合,分3次服;或制成丸、散劑服用,每次0.5~1錢(qián)。據(jù)100例的隨訪觀察,一般服藥1~2日即獲痊愈。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