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落地生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Luò Dì Shēnɡ Gēn
【別名】土三七、葉生(《植物名實圖考》),葉爆芽(《陸川本草》),厚面皮、著生藥、傷藥(《南寧市藥物志》),打不死,葉生根、曬不死(《廣西中藥志》),古仔燈、新娘燈(《閩南民間草藥》),天燈籠、槍刀草(《泉州本經(jīng)》),大疔癀、大還魂(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來源】為景天科植物落地生根的全草或根。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達1米。莖直立,具節(jié),下部灰色,稍呈木質(zhì)化,上部紫紅色,密被淡黃色橢圓形皮孔。葉對生,單葉或羽狀復葉;復葉有小葉3~5枚,小葉片橢圓形,長5~16厘米,寬2.5~10厘米,兩端圓鈍,邊緣具鈍鋸齒,呈紫色,側脈不顯;葉柄紫色,長2.5~5厘米,基部寬扁,半抱莖。聚傘花序著生于枝頂或葉腋,花兩性,下垂;苞片2枚,葉狀;萼管膨大呈筒狀,紙質(zhì),外面有紫色斑紋,先端4裂,裂片闊三角形;花冠甕狀,基部呈球形,中部收縮,上部膨大,先端4裂,裂片部分伸出萼管之外,呈紫紅色;雄蕊8,2輪,花絲基部與花冠管合生,花藥紫色;雌蕊4,每枚基部外側有1鱗片,子房綠色,光滑無毛,花柱不等長,柱頭不顯。蓇葖果4枚。種子多數(shù);ㄆ2~5月。果期3~6月。
【生境分布】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云南等地。
【化學成份】葉含蘋果酸、檸檬酸、異檸檬酸、延胡索酸、維生素C、槲皮素-3-二阿拉伯糖甙、黃芪甙,又含o-及β-香樹脂醇、谷甾醇等。
【藥理作用】印度產(chǎn)落地生根的葉和莖的煎劑對離體豚鼠回腸有非常顯著的興奮作用,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作用稍弱,但二者對離體兔十二指腸及大鼠子宮均無明顯作用。煎劑對離體兔心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作用較弱,在大鼠后肢灌流試驗中,水提取物無明顯作用。麻醉狗靜脈注射0.1克生藥/公斤,煎劑及水提取液對血壓均無明顯影響;小鼠腹腔注射1克生藥/公斤,動物(每組2只)于24小時內(nèi)均死亡。
【性味】 酸,寒。 ①《陸川本草》:性寒,味酸。 ②《南寧市藥物志》:苦,寒。 ③《廣西中藥志》:味淡,性寒。 ④《泉州本草》:味甘淡,性大寒。
【歸經(jīng)】《泉州本草》:入肺、腎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消腫,解毒。治吐血,刀傷出血,胃痛,關節(jié)痛,咽喉腫痛;乳癰,疔瘡,潰瘍,燙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涼血,止吐血。 ②《嶺南采藥錄》:敷瘡毒,能拔毒。 ③《陸川本草》:止血,消炎,生肌。治刀傷出血,瘡癰潰爛,燙傷,中耳炎。 ④《南寧市藥物志》:葉:消腫止痛。外用治跌打,刀傷,熱瘡紅腫,熱眼過膜(加冰片);根:內(nèi)服治肺熱咳嗽(煲豬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葉1~2兩,根1~2錢。外用:搗敷、絞汁曬粉干摻或搗汁含漱。
【注意】《泉州本草》:脾胃虛寒者忌用。
【附方】 ①治創(chuàng)傷出血:落地生根鮮葉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②治疔瘡,癰疽,無名腫毒:落地生根鮮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diào)蜜飲服,渣敷患處。 ③治喉風腫痛:落地生根鮮葉五片至十片。絞汁,含漱。 ④治乳腺炎:落地生根鮮葉一至二兩。搗爛敷患處。(②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⑤治潰瘍:葉爆芽一斤(生搗汁曬干,取粉用),梅片五分。共末粉,摻患處。(《陸川本草》) ⑥治跌打損傷吐血:落地生根鮮葉七片。搗爛絞汁,調(diào)酒、亦砂糖,燉溫服。 ⑦治熱性胃痛:落地生根鮮葉五片。搗爛絞汁調(diào)食鹽少許服。 ⑧治關節(jié)肘痛:落地生根鮮全草一兩。水煎服。 ⑨治急性中耳炎:落地生根鮮葉,搗爛絞汁滴耳。(⑥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