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鹿血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千金·食治》。
【拼音名】Lù Xuè
【英文名】Deer Blood, Sika blood, Red Deer blood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血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鹿或鋸鹿茸時取血,涼穎后,風干成紫棕色塊片狀即成。
【原形態(tài)】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粝孪倜黠@,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后肢外側(cè)踝關(guān)節(jié)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cè)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cè)同體色,內(nèi)側(cè)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cè)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cè)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內(nèi)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nèi)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cè)棕色,內(nèi)側(cè)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 2.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 2.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nèi)蒙古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呈不規(guī)則的薄片狀,紫黟 以,有角質(zhì)樣光澤,質(zhì)地堅實,酥脆,氣腥,味甘、咸。
【化學成份】鹿得動物馬鹿等的血,用頸靜脈穿刺法取3月齡以上的雄、雌鹿的血樣分析,結(jié)果是:血清中,γ-谷酰氨轉(zhuǎn)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19.5u/L,天冬氨酸軒氨酶(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ase)43.0u/L,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 phosphokinase)197.9u/L,血漿中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0.91u/L,血尿氮(blood urea N)8.56mol/L,血清葡萄糖(6.9mol/L),磷.75mol/L,碳2.13mol/L,鎂0.74mol/L,鉀4.43mol/L及鈉138.5mol/L。上述結(jié)果在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組(3-8月、9-18月及18月以上組)的動物間,無顯著差異。
【藥理作用】 1.對血壓的影響,給麻醉貓靜脈注射鹿茸血精制劑和鹿茸精制劑,均能使貓血壓降低34%-37%。 2.抗創(chuàng)傷用用,給家兔放血10%和從左側(cè)胸腰區(qū)削下皮肉0.72-0.75g,造成兔體衰弱和外傷。然后,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給藥組皮下注射鹿茸血精0.5ml/kg,每日給藥1次,連續(xù)給藥18天,結(jié)果表明,給藥組體重增長明顯超過對照組,血漿蛋白含量和紅細胞數(shù)也較對照組高,但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
【性味】味甘;咸;性溫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養(yǎng)血益精;止血;止帶。主精血不足;腰痛;陽痿遺精;血虛心悸;失眠;肺痰吐血;鼻衄;崩漏帶下;癰腫折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酒調(diào),3-6g ;或入丸、散。
【附方】①調(diào)血脈,止腰痛:鹿血,滾酒調(diào),熱服,(《本草新編》)②治老人心悸、失眠:鹿心血,研細兌酒服。(《四川中藥志》)③治鼻血時作:千鹿血,炒枯,將酒淬熏二、三次,仍用酒淬半懷和服之。(《綱目》)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生血。治癰腫。 2.《唐本草》:主狂大傷,鼻衄,折傷,陰痿,補虛,止腰痛。 3.《日華子本草》:治肺痿吐血及崩中,帶下,和酒服之良。 4.《日用本草》:補陰,益營氣。 5. 汪穎《食物本草》:諸氣痛欲危者,飲之。 6.《綱目》:大補虛損,益精血,解痘毒、藥毒。 7.《醫(yī)林纂要》:行血法瘀,續(xù)絕除傷,與山羊血同而性較中和。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