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白楊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山東昌濰《慢性氣管炎資料匯編》
【拼音名】Máo Bái Yánɡ
【別名】白楊、笨白楊、大葉楊、響楊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毛白楊的樹皮或嫩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pulus tomentosa Carr.[P.pekinensis Henry]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或結(jié)合伐木采剝樹皮,刮去粗皮,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喬木,高達(dá)30m。樹皮灰綠色或灰白色,皮孔菱形散生,或2-4連生,老樹干基部黑灰色,縱裂。芽卵形,花芽卵圓形或近球形,微被氈毛。長枝葉闊卵形或三角形狀卵形,長10-15cm,寬8-13cm,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或平截,邊緣具波狀牙齒;葉柄上部側(cè)扁,長3-7cm,先端通常有2-3(-4)個腺點(diǎn);短狀葉通常較小,卵形或三角形卵形;邊緣具深波狀皮齒,葉柄稍短于葉片,側(cè)扁,先端無腺點(diǎn)。雄花序長10-14(-20)cm;雄花苞片約具10個尖頭,密生長毛,雄蕊6-12,花藥紅色;雌花序長4-7cm,苞片尖裂,邊緣具長毛;子房長橢圓形,柱頭2裂,粉紅色。果序長達(dá)14cm;蒴果2瓣裂;ㄆ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喜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溫和平原地區(qū),亦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樹皮板片狀或卷筒狀,厚2-4mm,外表面鮮時暗綠色,干后棕黑色,常殘存銀灰色的栓皮,皮孔明顯,菱形,長2-14.5mm,寬3-13mm;內(nèi)表面灰棕色,有細(xì)縱條紋理。質(zhì)地堅(jiān)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及顆粒性。氣微,味微。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層細(xì)胞數(shù)列,皮孔明顯。皮層散有石細(xì)胞群及纖維束,石細(xì)胞直徑29-69μm,薄壁細(xì)胞含有棕色物。韌皮部寬廣,散有石細(xì)胞群,石細(xì)胞直徑25-49μm,常體有纖維束,并可見晶纖維,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簇晶及方晶。射線1-3列細(xì)胞。
【化學(xué)成份】葉含白楊甙(populin),顫楊甙(tremuloidin),水楊甙(salicin)和苯甲酸(benzoic acid)。
【藥理作用】樹皮醇提取物100%溶液給兔灌胃,有一定祛痰作用(酚紅法);對小鼠無明顯鎮(zhèn)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單用對豚鼠組織胺性哮喘無平喘作用,但與1%蛤蟆草油乳劑合用則效果顯著:治療大鼠慢性氣管炎(煙熏法),其1:1提取液在第14次治療后,對氣管和支氣管病變略有改善。在體外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球菌、枯草桿菌(平板法),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福氏痢疾桿菌有較明顯作用(紙碟法),24小時內(nèi)殺死福氏痢疾桿菌的有效濃度為1:8(試管法)。
【性味】苦;甘;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止咳化痰。主肝炎;痢疾;淋濁;咳嗽痰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