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貓腿姑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內(nèi)蒙古中藥志》。
【拼音名】Māo Tuǐ Gū
【英文名】Root of Vlassoviana Thistle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絨背薊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rsium vlassovianum Fisch.ex DC.[C.vlassovianum Flsch.ex DC.var.salicifolium Kitag.]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絨背薊,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塊根肥大,呈腳趾狀互相重疊,鮮時灰白色,多汁,干時呈黑棕色或黃棕色。莖直立,上部分枝,表同暗紫色或綠色,有棱,被柔毛。單葉互生;葉無柄,基部稍抱莖或下部葉有短柄;葉片長卵狀披針形、卵圓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3-16cm,寬1-2cm,先端銳尖或漸狹呈刺尖頭,基部圓形,邊緣密生細刺或有刺尖齒,上面綠色被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頭狀花序單生枝端及上部葉腋,直立;總苞鐘狀球形,總苞片6層,披針狀條形,先端銳尖;全為管狀花,花冠紫紅色,長近2cm,筒部比檐部短。瘦果長圓形,長3-4mm;冠毛羽狀,淡褐色,長13-15mm;ā⒐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巖、山坡草地及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性味】味微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絡止痛。主風濕痹痛;四枝麻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或浸酒。
【附方】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絨背薊四錢,白酒一斤,浸十天,每服十至十五毫升,每日三次,兒童酌減。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