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貓須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Māo Xū Cǎo
【別名】貓須公、腎茶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貓須草的全草。全年可采,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亞灌木,高0.5~1米。莖枝四方形,紫褐色。葉對生;卵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5~5厘米,邊緣在中部以上有鋸齒,兩面被毛,下面具腺點;葉柄長1~3厘米;ǖ仙,2~3朵一束對生,總狀花序式排列于枝頂;萼管狀,5齒裂,結(jié)果時下傾,上面裂齒大,膜質(zhì);花冠管纖弱,肢2唇形,上唇3~4裂,下唇全緣;雄蕊4,2長2短,花絲伸出花冠之外,形如貓須,長4~6厘米;花盤前面腫脹:花柱頂端棒狀。小堅果球形,表面有網(wǎng)紋。花期夏、秋。
【生境分布】生于陽光充足的曠地上,分布我國南部。多為栽培。
【化學成份】含硫酸鈣、未知有機酸的鈣鹽和鉀鹽,揮發(fā)油、皂甙、戊糖,己糖、葡萄糖醛酸等。葉含內(nèi)消旋肌醇。
【性味】甘淡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去濕,排石利水。治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jié)石,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鮮者3~4兩)。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