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貓眼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河北中藥手冊》
【拼音名】Māo Yǎn Cǎo
【別名】貓兒眼(《中國藥植圖鑒》),打碗花、打碗棵、打盆打碗(《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貓眼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 貓眼草,又名:耳葉大戟、細葉貓眼草。 多年生草本,高30余厘米。莖細而圓,自基部分枝,內含白色乳汁。單葉互生;葉片線形,長3厘米許,寬不及3毫米,先端稍尖或鈍,基部漸細成一不明顯的短柄,全緣。杯狀聚傘花序頂生;花枝3次分枝;苞葉卵狀三角形或闊三角形,總苞2片,形圓;子房3室,花柱3,分離,頂端2淺裂。蒴果三棱狀球形,徑約2毫米,表面黃色。種子矩圓狀卵圓形,黃色。
【生境分布】生長山坡路旁。分布河北、內蒙古、山西、新疆、東北等地。
【化學成份】莖葉含黃酮甙、甾醇、揮發(fā)油、酚類物質、有機酸、氨基酸與蠟質。從地上部分分離出貓眼草素Ⅰ~Ⅵ;種子也含貓眼草素Ⅴ、Ⅵ。
【藥理作用】 ①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 耳葉大戟地上部分提出約黃酮甙對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鎮(zhèn)咳作用,小鼠酚紅法亦表現祛痰作用,但對組織胺引起的豚鼠哮喘無預防效果。 ②抗菌作用 酒精浸劑(1:1000)、水煎劑(1:300)試管內對結核菌有抑制效力,據云對肺炎雙球菌、甲鏈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桿菌亦有抑制作用。
【性味】性微寒,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祛痰,鎮(zhèn)咳,平喘,拔毒止癢。
【附方】 ①治頸淋巴結結核已破成管:貓眼草煎熬成膏,適量外敷患處。(《河北中藥手冊》) ②治癬瘡發(fā)癢:貓眼草研末,香油或花生油、豬油調敷患處。(《河北中藥手冊》)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劑型與用法:㈠片劑:每片含貓眼草生藥0.25克,每次6片,日服3次,20天為一療程;或用貓眼草(去根)、葶藶子、沙參等分研末,不加輔助劑,制成0.5克片劑。每次4片,日服3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均為7~10天。㈡注射液:30%及80%注射液每次肌注4毫升,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50%注射液,每日肌注2毫升,每日1次,15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0天。療效:通過545例臨床觀察,各種劑型的近期控制率,單味片劑為72.7%,復方片劑為68.9%,注射劑為20~62男。副作用:個別患者用藥后出現頭暈、惡心、嘔吐、思睡、胃口不適等,不影響繼續(xù)治療。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