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鬧狗藥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Nào Gǒu Yào
【別名】小雞骨常山、見血飛、雞舌頭樹、洋筆桃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羊角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stonia mairei Lev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直立灌木,高達(dá)2m。枝條無毛,具白色皮孔。葉3-5枚輪生;葉柄0.8-1.5cm;葉片薄紙質(zhì),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漸失或尾尖,基部窄楔形,長4-13.5cm,寬0.8-2.5cm,兩面無毛;ò咨,多朵組成頂生或近頂生的總狀式聚傘花序;萼片三角形,長1-2mm,兩面無毛;花冠高腳碟狀,花冠筒細(xì)長,長1-2cm,近喉部膨大,裂片長圓形,長6-10mm;雄蕊5,花藥長圓形,長約2.5mm,花絲極短,著生于花冠筒膨大處;子房長約1.5mm,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花柱長約6.5mm,柱頭棒狀,先端2裂;花盤由2枚舌狀鱗片組成與心皮互生,高達(dá)子房一半。蓇葖果雙生,線形,長5-10cm,直徑0.3-0.5cm,外果皮綠色。種子長圓形,長約7mm,扁平,稍向腹部彎曲,兩端被黃白色緣毛。花期5-10月,果期冬季至翌年春季。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1500m的山地疏林下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葉片枯綠色,略卷縮,展平后呈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4-13.5cm,寬0.8-2.5cm,先端漸尖,基部窄楔形,兩面無毛,側(cè)脈27-66對;葉柄長0.8-1.5cm。薄紙質(zhì)。氣微,有大毒。
【化學(xué)成份】根和莖含茴芹香豆精(pimpinellin),飛龍掌血內(nèi)酯(toddalolactone),5-羥基-4,8-二甲氧基-呋喃并喹啉(5-h(huán)y-droxy-4,8-dimethoxy-furoquinoline),茵芋堿(skimmianine),異茴芹香豆精(isopimpinellin),11-丙酮基-二氫光葉花椒堿(11-acet-only-dihydronitidine)[1]。
【性味】辛;性溫;大毒
【功能主治】解毒;止血。主癰腫瘡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未撒。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