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奶汁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江西草藥》
【拼音名】Nǎi Zhī Shù
【別名】下乳草、山沉香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窄葉臺灣榕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 formosana Maxim.var.shi-madai(Hayata)W.C.Cheng[F.pandurata Hance var.angusti-folia Cheng;formosana Maxim.Var.angustifolia(Cheng)Migo]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灌木,高2-3m。小枝、葉脈和葉柄被疏毛,早落;枝纖細有托葉殘留的痕跡。葉互生;葉柄長4-6mm;托葉長三角形,長約8mm,早落;葉片膜質(zhì),線狀被針形或狹長圓狀披針形,有時稍彎,長5-16cm,寬0.7一2.8cm,先端通常漸尖,尖部長1cm以上,基部楔形,全線或上部有不規(guī)則齒缺;側(cè)脈與中脈成直角展出,在近邊緣處連結(jié),網(wǎng)脈不明顯。隱頭花序(榕果)單生于葉腋,梨形或近球形,成熟時紫紅色,基部漸狹成一短柄,長2-3mm;雄花、癭花同生于一花序托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內(nèi);雄花花被片3-4,雄蕊2;癭花花被片3-4或更多,花柱短;雌花與癭花相似,但花柱較長;ā⒐4-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于華南及江西、福建。臺灣、云南等地。 資源分布:生于疏林或山地灌叢中。
【性味】辛;微澀;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主風(fēng)濕痹痛;黃疸;瘧疾;背癰;乳癰;齒齡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