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風藤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清風藤之名始見于《本草圖經(jīng)》,曰:清風藤生天臺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時常有,彼土人采其葉入藥,治風有效!毒V目》與《植物名實圖考》均有收錄,并有附圖。但從以上本草圖、文所示特征難以確定為何種植物,F(xiàn)時植物分類學文獻中所述之清風藤,均為清風藤科植物清風藤。
【拼音名】Qīnɡ Fēnɡ Ténɡ
【別名】青藤、尋風藤、一口兩嘴、過山龍、牢鉤刺、一個刺二個頭。
【來源】 藥材基源:為清風藤科植物清風藤的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bia japonica Maxim.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割取藤莖,切段后,曬干;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葉多在夏、秋季采收,鮮用。
【原形態(tài)】清風藤 落葉攀援木質(zhì)藤本。老枝紫褐色,常留有木質(zhì)化成單刺狀或雙刺狀的葉柄基部。單葉互生;葉柄長2-5mm,被柔毛;葉片近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卵形或闊卵形,長3.5-9cm,寬2-4.5cm,葉面中脈有稀疏毛,葉背帶白色,脈上被稀疏柔毛;側(cè)脈每邊3-5條;ㄏ热~開放,單生于葉腋,花小,兩性;苞片4,倒卵形;花梗長2-4mm,果時增長至2-2.5cm;萼片5,近圓形或闊卵形,具緣毛;花瓣5,淡黃綠色,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4mm,具脈紋;雄蕊5;花盤杯狀,有5裂齒;子房卵形,被細毛。分果片近圓形或腎形,直徑約5mm;核有明顯的中肋,兩側(cè)面具蜂窩狀凹穴。花期2-3月,果期4-7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m以下的山谷、林緣灌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在雨量充沛、云霧多、土壤和空氣濕度大的條件下,植株生長漣壯。要求含腐殖質(zhì)多而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繁殖方法:扦插或用種子繁殖。清風藤的自然結(jié)果率不高,故多用扦插繁殖:春季,硬枝扦插,按行株距6cm×6cm斜插于土中,保持濕潤。插后45-60d可定植。按行株距250cm×250cm開穴,施足基肥后選陰雨天種植。
【性狀】性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灰黑色,光滑,外表有縱皺紋及葉柄殘基,呈短刺狀。斷面皮部較薄,灰黑色,木部黃白色。氣微,味微苦。
【性味】苦;辛;溫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活血解毒。主風濕痹痛;鶴膝風;水腫;腳氣;跌打腫痛;骨折;深部膿腫;骨髓炎;化膿性關(guān)節(jié)炎;脊椎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大劑量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熏洗。
【各家論述】《植物名實圖考》:清風藤,近山處皆有之。羅思舉《草藥圖》云:清風藤又名青藤,其木蔓延木上,四時常青。采莖用。南城具尋風藤即清風藤,蔓延屋上,土人取莖治風濕,云藤以夤緣楓樹而出樹梢者為真,奪楓樹之精液,年深藤老,故治風有殊效,余皆無力。其藤大抵與木蓮相類,厚葉木強,藤硬如木,粗可一握,黑子隆起,蓋即絡(luò)石一種,而所緣有異。又《本草拾遺》扶芳藤以楓樹上者為佳,恐即一物。清風、扶芳,一音之轉(zhuǎn),土音大率如此。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