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楸木皮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綱目》:楸,有行列,莖干直聳可愛,至上垂條如線,謂之楸線。其木濕時(shí)脆,燥則堅(jiān),故謂之良樹,宜作棋秤,即梓之赤看也。
【拼音名】Qiū Mù Pí
【英文名】Bark of Manchurian Catalpa
【別名】楸白皮、楸木白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葳科植物楸的樹皮及根皮的韌皮部。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talpa bungei C、A、Mey.[C. syringifolia Bunge]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用,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楸 小喬木,高8-12cm。樹干聳直,枝直向上。單葉對(duì)生;葉柄長2-8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5cm,寬達(dá)8cm,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闊楔形,有時(shí)基部具有1-2牙齒,葉面濃綠色,葉背無毛。頂生傘房狀總狀花序,有花2-12朵;花萼勒時(shí)圓球形,2唇開裂,先端2尖齒;花冠淡紅色,內(nèi)面具有2黃色條紋及暗紫色斑點(diǎn),長3-3.5cm;雄蕊4,二強(qiáng);子房上位,花柱1,柱頭2裂。蒴果線形,長25-45cm,寬約6mm。種子狹子橢圓形,長約1cm,寬約2mm,兩端簇生1列長白毛。花期5-6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肥沃的山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地,廣西、貴州、云南等地有栽培。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jīng)】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降逆氣;解瘡毒。主吐逆;咳嗽;癰腫瘡瘍;痔瘺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熬膏涂。
【附方】①治口吻瘡: 楸白皮及濕貼之三、四度。 (《千金方》)②治白癜風(fēng): 楸木白皮五斤。細(xì)銼, 以水五斗,煎取五升,濾去滓,卻于慢火上再煎如糊膏,用不津器收。每取膏摩于所患處,曰二、三上。 (《圣惠方》)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 主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煎膏粘敷惡瘡疽瘺,癰腫,疳,野雞病;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 2.《海藥本草》: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