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雀梅藤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Què Méi Ténɡ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Hedge Sageretia
【別名】刺楊梅、對節(jié)巴、酸梅簕、札梅、刺晚、對接木、瘤毒藤、摘木、雀梅酸、五金龍、巖溪蓄、對節(jié)刺。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雀梅藤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geretia thea (Osbeck) Johnst.[Rhamnus thea Osbeck;S.thezans (L.)Brongn.] 采收和儲藏:秋后采根,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雀梅藤 藤狀或直立灌木。小枝具刺,灰色或灰褐色,被短柔毛,常對生。葉對生或互生;葉柄長2-7mm,被短柔毛;葉片紙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4.5,寬0.7-2.5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沿脈被柔毛。花兩性,無梗,黃色,芳香,穗狀或圓錐狀花序;花序軸長2-5cm,被絨毛或密短柔毛;花萼5,裂片三角形,外面被疏柔毛;花瓣5,匙形,先端2淺裂,常內卷,短于萼片;花柱極短,柱頭3淺裂,子房3室。核果近球形,徑約5mm,熟時紫黑色;ㄆ9-10月,果期翌年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丘陵、山地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化學成份】根含大麥芽堿(hordenine),無羈萜(friedelin)。莖含表無羈萜醇(epi-friedelinol),大黃素(emodin),大黃素-6-甲醚(physcio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及奧寇梯木醇-3-乙酸酯(ocotillo 3-acetate)。
【性味】甘;淡;平
【歸經(jīng)】肺;腎經(jīng)
【功能主治】降氣;化痰;祛風利濕。主咳嗽;哮喘;胃痛;鶴膝風;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治水腫: 雀梅藤二層皮,朱砂一錢五分,綠豆粉一兩。研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開水送下。 (福建)
【各家論述】《廣西藥植名錄》:祛毒,生肌。治瘡疥。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