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薺苨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1.《本草圖經(jīng)》:薺苨,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苗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似桔梗根,但無(wú)心為異。潤(rùn)州尤多,人家收以為果菜,或作脯啖,味甚甘美。杏參生淄州田野,根似小菜根,五月內(nèi)采苗葉,彼土人多用之。 2.《救荒本草》:杏葉沙參一名白面根,生密縣山野中。苗高一、二尺,莖色青白,葉似杏葉而小,邊有叉芽,又似山小菜葉,微尖而背白,梢間開五瓣白碗子花,根
【拼音名】Qí Nǐ
【英文名】Root of Apricotleaf Ladybell, Root of Scatteredflower Ladybell
【別名】苨、菧苨、甜桔梗、土桔梗、空沙參、梅參、長(zhǎng)葉沙參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桔?浦参锼j苨、薄葉薺苨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 [A. remotifolora auct non Miq.]2.Adenophora remotifolora (Sieb.et Zucc.)Miq [Campanula remotiflora Sieb.et Zrcc.] 采收和儲(chǔ)藏:春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1.薺苨 多年生草本,高40-120cm。全株無(wú)毛。莖單生,常多稍之字形曲折,具白色乳汁;~心臟腎形,寬超過(guò)長(zhǎng);莖生葉具2-6cm,長(zhǎng)的葉柄;葉片心形或在莖上部的葉基部近于平截形,通常葉基部不向葉柄下延成翅,先端鈍至短漸尖,邊緣單鋸齒或重鋸齒,長(zhǎng)3-13cm,寬2-8cm;ㄐ蚍种﹂L(zhǎng)而幾乎平展,組成大圓錐花序,或分枝短而組成狹圓錐花序;花萼筒部倒三角狀錐形,5裂,裂片長(zhǎng)橢圓形或披針形;花冠鐘狀,藍(lán)色、藍(lán)紫色或白色,5裂,裂片寬三角狀半圓形,先端急平,先端急尖;花盤筒狀,上下等粗或向上漸細(xì);花柱與花冠近等長(zhǎng)。蒴果卵狀圓錐形;ㄆ7-9月。 2.薄葉薺苨 本種與薺苨的主要區(qū)別為:頸生葉基部圓鈍至寬楔形,或僅莖下部的葉有時(shí)淺心形,葉片薄,膜質(zhì);ㄝ嗤膊康孤褷钋趦到卵狀圓錐形;ㄆ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草地或林緣。 2.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林緣、林下或草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 2.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
【性味】味甘;性寒
【歸經(jīng)】歸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潤(rùn)燥化痰;清熱解毒。主肺燥咳嗽;咽喉腫痛;消渴;疔癰瘡毒;藥物中毒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搗爛敷。
【各家論述】 1.《綱目》:薺苨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知用,惜哉。按葛洪《肘后方》云,一藥而兼解眾毒者,惟薺苨汁濃飲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服,此藥在諸藥中毒皆自解也。又張《朝野僉載》云,各醫(yī)言虎中藥箭,食清泥而解,野豬中藥箭,薺苨而食,物猶知解毒,何況人乎。又孫思邈《千金方》治強(qiáng)中為病,莖長(zhǎng)興盛,不交精出,消渴之后,發(fā)為癰疽,有薺苨丸。豬腎薺苨湯方,此皆《本草》所未及者,然亦取其解熱解毒之功耳,無(wú)他義。 2.《別錄》:解百藥毒。 3.《食醫(yī)心鏡》:利肺氣,和中,明目,止痛。 4.《日華子本草》:治蛇蟲咬,熱狂溫疾,?毒箭。 5.《綱目》:主咳嗽,消渴強(qiáng)中,瘡毒疔腫。 6.《飲片新參》:治虛損肺熱燥咳,生津液,養(yǎng)胃退蒸。 7.《科學(xué)的民間藥草》:適合于咽喉炎、急件氣管炎等,粘滑祛痰。 8.《浙江中藥手冊(cè)》:清肺火,化燥痰,治肺熱咳嗽,療心胸結(jié)熱。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