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麝香殼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Shè Xiānɡ Ké
【英文名】Musk exodermis
【別名】臭子殼、麝殼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原麝及同屬雄性動物的香囊的外層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將香腺囊對剖,取去麝香,剩下的外殼,干燥虧即成。
【原形態(tài)】 1.林麝,林麝體長約75cm,體重約10kg。毛角較深,深褐色或灰褐色,成體身上一般無顯著肉桂黃或土黃點(diǎn)狀斑紋。耳背色多為褐色或黑褐色;耳緣、耳端多為黑褐色或棕褐色,耳內(nèi)白色,眼的下部有兩條白色或黃白色毛帶延伸至頸和胸部。四枝前面似體肢為足跡和性。成年雄麝有1對上犬齒外露,稱為獠牙,腹下有1個能分泌麝香的腺體囊,開口于生殖孔相近的前面。雌麝無腺囊和獠牙。尾短小,掩藏于臀毛中。 2.馬麝,體形較大,體長85-90cm,體重15kg左右。全身沙黃褐色或灰褐色,后部棕褐色較強(qiáng)。面、頰、額青灰色,眼上淡黃,眼下黃棕色。耳背端部及周緣黃棕色、耳內(nèi)周緣、耳基沙黃色或黃棕色。頸背有栗色塊斑,上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毛叢形成4-6個斑點(diǎn)排成兩行。頸下白色帶紋不顯,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雜而形成黃白區(qū)。腹面為土黃色或棕黃色。 3.原麝,體長85cm左右,體重12kg左右。耳長直立,上部圓形,鼻端裸出無毛。雄性上犬齒發(fā)達(dá),露出唇外,向后彎曲成獠牙。雌性上犬齒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細(xì)長,后肢比前肢長,所以臀部比背部高。主蹄狹長,側(cè)蹄長能及地面。尾短隱于臀毛內(nèi)。雄性臍部與陰囊之間有麝腺,成囊狀,即香囊,外部略隆起,香囊外及中骨有二小口,前為麝香囊口,后為尿道口。通體為棕黃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頰灰褐色,兩頰有白毛形成的兩個白道直連頷下。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耳內(nèi)白色。從頸下兩則各有白毛延至腑下成兩條白色寬帶紋,頸背、體背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斑點(diǎn),排成4-6縱行。腹面毛色較淡,多為黃白色或黃棕色。四肢內(nèi)側(cè)呈淺棕灰色,外側(cè)深棕或棕褐色。尾淺棕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多巖石的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常獨(dú)居,多于晨昏活動。食物為松樹、冷杉、雪松的嫩枝葉,地衣苔蘚,雜草及各種野果等。 資源分布:1.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及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肅、云南、四川等地。 3.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多順剖成2瓣或4瓣,基部相連;厚3-5mm,起層,內(nèi)表面有一層棕經(jīng)色薄膜,稱油皮,中層稱銀皮。質(zhì)堅(jiān)韌,內(nèi)濃厚的麝香氣味。以笛干、個大、香氣濃者為佳。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主治】通經(jīng)入絡(luò);解毒消腫。主癰疽;疔瘡;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散劑,1.5-2.5g。外用:適量,研開調(diào)敷;或入膏藥敷貼。
【注意】的氣血虛者禁服。
【附方】①治療瘡紅腫:麝香殼、蒼耳蟲、冰片。共為未,麻油調(diào)涂。②治癰疽久爛:麝香殼、花蕊石、龍骨、蛤粉、冰片、銀朱。共為未,外涂。③洽乳癰發(fā)背:麝香銀皮,和冰片外貼。④治瘡癤硬痛:麝香殼、水寬菜、地膽、豬膽汁、赤芍、黃丹。共熬膏,貼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