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銅骨七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Tónɡ Gǔ Qī
【別名】白接骨連、紅接骨連、戛戛羊、餓老虎、鉆骨風(fēng)(《貴州草藥》),疔藥、血烏(《四川常用中草藥》),棉絮頭(《貴州藥植目錄》)。
【來源】為毛茛種植物西南銀蓮花的根莖及葉。春、夏、秋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莖圓柱形塊狀,堅(jiān)硬,黑褐色,須根細(xì)長;~1~3,基部常有宿存鱗片,鱗片外面密被白色長絨毛,時(shí)片五角形,長4.5~10厘米,寬6~18厘米,3全裂,中央裂片菱形,近羽狀深裂,邊緣生粗牙齒,側(cè)生裂片不等地2深裂;葉柄長14~37厘米;ㄇo高23~42厘米,無毛或疏生短柔毛;總苞苞片3,具柄,葉狀,長8~14厘米;花1~3朵簇生:萼片5,白色,倒卵形,長1~2厘米,背面有疏柔毛:無花瓣;雄蕊多數(shù),花絲絲形;心皮多數(shù),無毛,離生,花柱短。瘦果近卵形,長約2.5毫米,黃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中,或溝邊陰處石上及高山區(qū)的山腰坡地草叢中。分布云南西北部、四川、貴州和湖北西部。
【性味】 苦,溫。 ①《貴州草藥》:性平,味微苦。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性溫,味苦微甘。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消腫,解毒。治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痛,口瘡,坐板瘡。 ①《貴州草藥》:消腫毒,接骨,止血,生肌。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鎮(zhèn)痛,活血。治虛勞內(nèi)傷,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外用:研末或搗敷。
【注意】《四川常用中草藥》: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口瘡:白接骨連根適量,研末調(diào)菜油搽患處。 ②治坐板瘡:白接骨連葉,搗爛搽患處。 ③治外傷:白接骨連葉,搗絨敷傷口。(選方出《貴州草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