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透骨香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貴陽民間藥草》
【拼音名】Tòu Gǔ Xiānɡ
【別名】透骨草、滿山香、搜山虎、煤炭子、煤炭果、萬里香、九里香、芳香草、滿天香、透骨消、小透骨草、九木香、雞骨香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滇白珠的全株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aultheria yunnanensis(Franch.)Rehd.[G.Crenulata Kurzi;Vaccinium yunnanense Franch.」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根切片,全株切碎,曬干。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高1-3m,稀達5m。樹皮灰黑色,枝條細長,左右曲折,具縱紋,帶紅色或紅綠色,無毛。單葉互生;葉柄短,粗壯,長約5mm;葉片革質(zhì),卵狀長圓形,稀卵形、長卵形,有香氣,長7-9(-12)cm,寬2.5-3.5(-5)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鈍圓或心形,邊緣具齒,表面綠色,有光澤,背面較淡,密被褐色斑點,中脈在背面隆起,表面凹陷,側(cè)脈4-5對,弧形上升,連同網(wǎng)脈在兩面明顯?偁罨ㄐ虬蜉S纖細,被柔毛,有花10-15朵,疏生;苞片卵形,凸尖,被白色緣毛;小苞片2,對生或近對生,著生于花梗上部近萼處,披針狀三角形;花萼裂片5,卵狀三角形,鈍頭;花冠白綠色,鐘形,口部分裂,裂片長寬各2mm;雄蕊10枚,花絲短而粗,花藥2室,每室先端具2芒;子房球形,被毛,短于花冠。漿果狀蒴果,球形,黑色,5裂。種子多數(shù),細小,淡黃色。花期5-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到海拔3500m左右的山野草地及叢林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多分校,長約35cm,直徑3-5mm,表面淡紅棕色至棕紅色,有明顯的縱紋,皮孔橫生,突起。葉痕類圓形或類三角形,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木質(zhì)部淡棕色至類白色,髓淡黃棕色。葉革質(zhì),多脫落,完整者橢圓形或狹卵形,長1.5-9cm,寬1.3-4.5cm,表面淡綠色至棕紅色,先端尖尾狀,基部心形,葉緣有細鋸齒。有的可見花序或果序,總狀,腋生,小花白色,蒴果球形,其外有紫黑色萼片,種子多而小,淡黃色。氣香,味甘、辛。 根彎曲有分枝,頗長,粗者直徑可達2cm,外表赤褐色,深色之栓皮極易剝落,內(nèi)部色較淡;散生細根,粗約1mm。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灰黃色,射線明顯,木質(zhì)致密。氣芳香。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皮層常有裂隙。韌皮部外側(cè)纖維及石細胞群排列成環(huán),纖維壁厚,石細胞壁呈U字形增厚,木化。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明顯。木質(zhì)部發(fā)達,連成環(huán)狀。髓部細胞類圓形,壁木化。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邊形,壁較厚,角質(zhì)層紋理明顯。下表皮細胞壁波狀,有平軸式氣孔,角質(zhì)層紋理較明顯。
【化學成份】滇白珠葉含揮發(fā)油0.5%~o.8%。其中主要成分是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1]。
【藥理作用】內(nèi)服水楊酸甲酯有解熱、鎮(zhèn)痛及抗風濕作用,與水楊酸類藥物相似,所需劑量亦相同,但因本品吸收慢而不規(guī)則,服藥后產(chǎn)生作用較遲。本品刺激性很強,可用1-2份橄欖油稀釋后外用作抗刺激劑。本品亦可產(chǎn)生特異性水楊酸中毒癥狀,中毒劑量約為水楊酸鈉的2/3。
【性味】辛;性溫
【歸經(jīng)】肺;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活血通絡(luò);化痰止咳。主風濕痹痛;胃寒疼痛;跌打損傷;咳嗽多痰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浸酒擦;或搗敷。
【附方】①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透骨香一兩。煎水服。(《貴州草藥》)②治濕疹:透骨香全株煎水洗患處。(《云南中草藥》)③治水臌:透骨香五錢,車前草三錢。煎水服。(《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痰火,筋骨疼痛,泡酒用之良。其梗,洗風寒濕痹,筋骨疼痛,暖骨透熱,熬水洗之。 2.《貴陽民間藥草》: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跌打損傷。 3.《廣西藥植名錄》:行氣,消腫,止咳化痰。治牙痛,勞傷,蛇傷,風濕,痧氣,皮膚痛癢。 4.《貴州草藥》:祛風除濕,舒筋活血。 5.《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活絡(luò)透骨。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