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問荊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Wèn Jīnɡ
【別名】接續(xù)草(《本草拾遺》),公母草、摟接草、空心草(《中醫(yī)藥實驗研究》),馬蜂草、豬鬃草(《東北藥植志》),黃螞草(《四川中藥志》),節(jié)節(jié)草、接骨草(《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木賊科植物問荊的全草。5~7月間割取全草,陰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生根,黑色或暗褐色。地工莖直立,2型。營養(yǎng)莖在孢子莖枯萎后生出,高15~60厘米,有棱脊6~15條。葉退化,下部聯(lián)合成鞘,鞘齒披針形,黑色,邊緣灰白色,膜質(zhì);分枝輪生,中實,有棱脊3~4條,單一或再分枝。孢子莖早春先發(fā),常為紫褐色,肉質(zhì),不分枝,鞘長而大。孢子囊穗5~6月抽出,頂生,鈍頭,長2~3.5厘米;孢子葉六角形,盾狀著生,螺旋排列,邊緣著生長形孢子囊。孢子一形。
【生境分布】生于溪邊或陰谷。分布江西、安徽、貴州、四川、西藏、新疆、陜西、山東、河北及東北等地。產(chǎn)東北、陜西、四川、貴州、江西、安徽等地。
【性狀】干燥全草,長約30厘米,外形與生長時相近,但多于縮,或枝節(jié)脫落。莖略扁圓形或圓形,淺綠色,有縱紋,節(jié)間長,每節(jié)上有退化的鱗片葉,呈鞘狀,先端有齒裂,硬膜質(zhì)。小枝乾生,梢部漸細(xì);坑袝r帶有部分的根,作黑褐色。以干燥、色綠、不帶根及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 全草含問荊皂甙、木賊甙、異槲皮甙、木犀草甙、硅酸(含量達(dá)干生藥的5.19~7.77%)、有機酸、脂肪、β-谷甾醇、犬問荊堿、二甲砜、胸嘧啶、3-甲氧基吡啶、多種氨基酸。 孢子含五羥基蒽醌葡萄糖甙、廿八烷二酸、卅烷二酸、卅烷二酸二甲酯、棉花皮次甙和草棉甙。
【藥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 新鮮全草的醇溶性成分、流浸膏有利尿作用,但不強。水煎劑則未能證實有利尿作用。 ②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影響 水煎劑(1:2)靜脈注射于兔、犬,可引起血壓下降及反射性的呼吸興奮。降壓作用不受阿托品影響,降壓成分溶于水而不溶于醇及氯仿。小量新鮮水煎劑對離體蛙心可增加其收縮力,大量則抑制之。 ③其他作用 臨床上有用問荊治療糖尿病的,但動物實驗未證明有此作用。也有報道在痔瘡及子宮出血時用作止血劑的。所含沼澤木賊堿即犬問荊堿,對馬有毒,對人無害。
【性味】 苦,涼。 ①《本草拾遺》:苦,平,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澀,無毒。 ③《陜西中藥志》:苦甘,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止咳,利尿。治吐血,衄血,便血,倒經(jīng),咳嗽氣喘,淋病。 ①《本草拾遺》:主結(jié)氣瘤痛,上氣氣急。 ②《國藥的藥理學(xué)》:利尿。 ③《中藥新編》:治鼻衄,月經(jīng)過多,腸出血,咯血,痔出血等。 ④《四川中藥志》:清熱止咳。治吐血,衄血及女子倒經(jīng)。 ⑤《陜西中草藥》:清熱利尿,止血,消腫。治尿路感染,小便澀痛,骨折,鼻衄,咯血,腸出血,月經(jīng)過多。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附方】 ①治咳嗽氣急:問荊二錢,地骷髏七錢。水煎服。(《中醫(yī)藥實驗研究》) ②治急淋:鮮問荊一兩,冰糖為引。水煎服。 ③治腰痛:鮮問荊二兩,豆腐二塊。水煎服。 ④治刀傷:問荊燒灰存性,撒傷口。 ⑤治跌打損傷:骨整復(fù)后,鮮問荊一握,加紅糖搗爛外敷。(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治療慢性氣管炎:觀察72例,近期控制21例,顯效18例,好轉(zhuǎn)23例,無效10例,以止咳、祛痰效果較佳。治療中發(fā)現(xiàn)本品還有一定的降壓作用。制劑及用法:㈠煎劑:干節(jié)節(jié)草1兩(10兩制),加水600~800毫升,煎沸5~8分鐘,早晚分服。㈡片劑:每片含0.43克。日服3次,每次10片。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