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蝸牛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別錄》
【拼音名】Wō Niú
【別名】仆累(《山海經(jīng)》),小牛螺、黃犢(《三蒼》),蚹蠃、鼠蝓(《爾雅》),蝸蠃、蜾蠃(《說文》),蠡蠃(《廣雅》),陵螺(崔豹《古今注》),山蝸、瓜牛(陶弘景),蠡牛(《藥性論》),負殼蜒蚰(《日華子本草》),海羊《《仙傳外科集驗方》),蜓蚰蠃,土牛兒(《綱目》),負殼蛞蝓(《東醫(yī)寶鑒》),天螺(《陸川本草》),圓螺蟲(《生草藥手冊》),天螺螄(《四川中藥志》),無靨螺、肌母螺(《泉州本草》)。
【來源】為蝸?苿游镂伵<捌渫平壏N的全體。夏季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燙死,曬干。
【原形態(tài)】 雌雄同體。螺形貝殼,通常黃褐色,上有1~3條暗褐色色帶,質薄脆,無厴。體柔軟,頭、足可伸出殼外。頭前端有觸角2對,后方的1對長大,頂端各具1眼。頭端腹側有口。左右兩緣成2對舌狀唇,內(nèi)有黃色的顎片。右側大觸角基部,有生殖孔的開口。螺口右側有一呼吸孔。足扁平,成長舌狀;蹠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濃。全體除蹠面外,外表都有多角形的皺紋;各部感覺均極靈敏,遇刺激即全部縮入殼內(nèi)。 多見于田野及陰濕處。匍行時常舐食草、木及蔬菜等莖葉的表皮。 本動物的殼(蝸牛殼)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狀】干燥的蝸牛,全體已縮入螺殼內(nèi)。螺殼直徑約1厘米許,外面灰褐色,有光澤,質脆易碎。破碎后,內(nèi)部為乳白色。以完整不破碎、干凈無泥者為佳。
【炮制】 洗凈,曬干,或置坩堝內(nèi)煅造用。 ①《日華子本草》:入藥炒用。 ②《本草新編》:甘草生須,同火炒焙干。
【性味】 咸,寒。 ①《別錄》:味咸,寒。 ②《藥性論》:有小毒。
【歸經(jīng)】 ①《玉楸藥解》:入足太陽膀胱、足厥陰肝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入大腸、胃。
【功能主治】 清熱,消腫,解毒。治風熱驚癇,消渴,喉痹,痄腮,瘰疬,癰腫,痔瘡,脫肛,蜈蚣咬傷。 ①《別錄》:主賊風歪僻腕跌,大腸下脫肛,筋急及驚癇。 ②《藥性論》:生研取服,止消渴。 ③《品匯精要》:祛風熱,消瘡腫。 ④《綱目》:治小兒臍風撮口,利小便,消喉痹,止鼻衄,通耳聾,治諸種毒痔漏,制蜈蚣蝎蠆毒。 ⑤《本草新編》:善殺蟲,以活者投麻油中,自化為油。涂蟲瘡。 ⑥《玉楸藥解》:利水泄火,消腫敗毒,去濕清熱。 ⑦《醫(yī)韓纂要》:治血風瘡及楊梅瘡。 ⑧《黑龍江中藥》:通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或搗汁、焙干研末。外用:搗敷或焙干研末調敷。
【注意】 不宜久服。 ①《綱目》:畏鹽。 ②《本草經(jīng)疏》:非真有風熱者不宜用,小兒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附方】 ①治小兒胎熱撮口:蝸牛子一十枚(去殼細研初泥),蒔蘿末半分。上藥,同研令勻,用奶汁和涂于口畔。(《圣惠方》) ①治消渴引飲不止:㈠蝸牛十四枚,形圓而大者。以水三合,密器浸一宿,取水飲之。(《海上集驗方》)㈡蝸牛(焙)半兩,蛤粉、龍膽草、桑根白皮(炒)各二錢半。研末,每服一錢,楮葉湯下。(《圣惠方》) ②治小便不通:蝸牛搗貼臍下,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許更妙。(《簡易方論》) ④治小便不通:蝸牛五錢。水煎,日服三次。(《吉林中草藥》) ⑤治血熱沖肺,鼻衄不止:蝸牛(煿干)一分,烏賊魚骨半錢。上二味,搗研為散,含水一口,搐一字入鼻內(nèi)。(《圣濟總錄》蝸牛散) ⑥治喉痹:㈠蝸牛綿裹,水浸含咽。(《綱目》)㈡蝸牛七枚,白梅三枚(取肉)。同研爛,綿裹如棗核大,含咽。(《圣惠方》) ⑦治無名腫毒:鮮蝸牛一兩,馬齒莧一兩,陳石灰一兩。共搗爛,敷患處。(《吉林中草藥》) ⑧治疔毒:蝸牛適量,搗碎,敷患處。(《吉林中草藥》) ⑨治瘰疬未潰:連殼蝸牛七個,丁香七粒。同燒研,紙花貼之。(《世醫(yī)得效方》) ⑩治瘰疬,潰與未潰,皆可貼:蝸牛不拘多少,以竹索串,瓦上曬干,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豬骨髓調,用紙花量病大小貼之。(《三因方》蝸牛散) ⑾治發(fā)背:蝸牛一百個,活者。以一升凈瓶入蝸牛,用新汲水一盞,浸瓶中,封系,自晚至明。取出蝸牛放之,其水如涎。將真蛤粉不以多少,旋調敷,以雞翎掃之瘡上,日可十余度。(《姚僧坦集驗方》) ⑿治爛腳:蝸牛一個。放冰片少許于殼內(nèi)后,用此蝸牛水搽。(江西《草藥手冊》) ⒀治耳腮痄腫及喉下諸腫:蝸牛同面研敷之。(《綱目》) ⒁治眼熱生淫膚赤白翳:生蝸牛二枚。納少許朱砂末于中,微火上炙令沸,以綿捩取,以敷眥上,數(shù)敷。(《圣惠方》) ⒂治痔瘡:蝸牛一枚,麝香三分。用小砂合子,盛蝸牛,以麝香糝之,次早取汁,涂痔處。(《濟生方》蝸牛膏) ⒃治脫肛:蝸牛一兩,訶子五錢。焙干,研細末,用豬油調勻,敷患處。(《吉林中草藥》) ⒄治蜈蚣咬:蝸?嫒≈稳胍。(《圣惠方》) ⒅治耳聾:蝸牛子一分,石膽一分,鐘乳一分。同細研,用一瓷瓶盛之,以炭火燒令通亦,候冷取出,研入龍腦少許,每用油引藥少許入耳。(《圣惠方》)
【各家論述】《綱目》:蝸牛所主諸病,大抵取其解熱消毒之功耳。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