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霧水葛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Wù Shuǐ Gě
【別名】地消散、膿見消、喂膿膏、田薯、石薯、水麻秧、拔膿膏、山參、糯米草山三茄、生肉藥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霧水甚的帶根全革。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uzolzia zeylanica (L.) Benn.[Pari-etaria zaylanica L.]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長(zhǎng)30-90cm。不分枝或下部有1-3對(duì)分枝,莖細(xì)弱常呈匍匐狀,無(wú)毛或疏被租毛。葉對(duì)生,或莖頂部的葉互生;葉柄長(zhǎng)O.3-1.6cm;托葉卵狀披針形,脫落;葉片膜質(zhì),卵形至寬卵形,長(zhǎng)1.5-4cm,寬0.5-2.5cm,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鈍,全緣,兩面疏被貼伏的粗毛,通常下面較密,上面鐘乳體點(diǎn)狀,稠密,基出脈3條。花小,組成腋生的團(tuán)傘花序,雌雄花混生;雄花淡綠色或帶紫色,花被片卵圓形,長(zhǎng)約1mm,先端急尖或呈短芒狀,疏被短柔毛,雄蕊4,突出;雌花花被壺狀,長(zhǎng)約1.5mm,上部2齒裂,被柔毛。瘦果卵形,長(zhǎng)約1mm,先端尖,黑色。有光澤;ㄆ4-9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潮濕的山地、溝邊和路旁或低山灌叢中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干燥帶根全草,根系細(xì)小,主莖短,分枝較多,疏被毛,紅棕色。葉膜質(zhì)而脆,易碎,葉柄纖細(xì)。氣微,味淡。
【性味】甘;淡;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清腫排膿;利水通淋。主瘡瘍癰疽;乳癰;風(fēng)火牙痛;痢疾;腹瀉;小便淋痛;白濁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含漱。
【附方】①尿路感染,腸炎,痢疾,癤腫,乳癰: 霧水葛鮮品一至二兩或干品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②治外傷骨折(復(fù)位,固定后),癰瘡, 霧水葛鮮葉搗敷患處,或用干粉調(diào)酒包敷患處。 (《文山中草藥》)③治硬皮。 露水葛葉,葫蘆茶葉,和食鹽搗爛外敷;并用露水葛莖和葫蘆茶煎水洗擦。 (《全展選編.皮膚科》)
【各家論述】 1.《閩南民間草藥》:露水葛,拔膿效力甚強(qiáng),無(wú)膿者匆用之,以免增痛。 2.《生草藥性備要》:散癰疳(疽)大毒瘡,消毒,治乳癰乳巖,用根捶片糖敷之,又能涼血。止牙痛,捶汁和水含之。 3.《嶺南采藥錄》:取莖葉攪汁,敷瘡疽及火瘡,消腫散毒排膿。又能治白濁,濕熱痢,取其根煎服。 4.《廣東中藥》:今解毒,去濕,治風(fēng)火牙痛,眼熱,吐血。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