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莧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Xiàn
【別名】莧菜(李當(dāng)之《藥錄》),青香莧(《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莧科植物莧的莖葉。春、夏采收。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分枝較少,枝綠色,高80~150厘米。葉互生;葉柄長3~10厘米;葉片菱狀廣卵形或三角狀廣卵形,長4~12厘米,寬3~7厘米,鈍頭或微凹,基部廣楔形,葉有綠色、紅色、暗紫色或帶紫斑等。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上部呈稍斷續(xù)的穗狀花序,花黃綠色,單性,雌雄同株;苞片卵形,先端芒狀,長約4毫米,膜質(zhì);萼片3,披針形,膜質(zhì),先端芒狀,雄花有雄蕊3,雌花有雌蕊1,柱頭3裂。胞果橢圓形,萼片宿存,長于果實(shí),熟時(shí)環(huán)狀開裂,上半部成蓋狀脫落。種子黑褐色,近于扁圓形,兩面凸,平滑有光澤;ㄆ5~7月。 本植物的根(莧根)、種子(莧實(shí))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各地均有栽植。
【化學(xué)成份】葉含維生素C,嫩葉含99~121毫克%,較老葉含119~178毫克%。
【性味】 甘,涼。 ①陶弘景:冷利。 ②《唐本草》:赤莧:辛,寒。 ③《日用本草》:甘,寒,無毒。 ④《飲膳正要》:味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竅。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 ①陶弘景:赤莧:能療赤下。 ②《唐本草》:赤莧: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虱。 ③孟詵:補(bǔ)氣除熱。 ④《本草拾遺》:紫莧:殺蟲毒。 ⑤《日華子本草》:通九竅。 ⑥《本草圖經(jīng)》:紫莧:主氣痢。赤莧:主血痢。 ⑦《滇南本草》:治大小便不通,化蟲去寒熱,能通血脈,逐瘀血。 ⑧《綱目》:六莧,并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煮粥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 脾弱便溏者慎服。 ①《本草求原》:脾弱易瀉勿用。惡蕨粉。 ②《隨息居飲食譜》:痧脹滑瀉者忌之。
【附方】 ①治產(chǎn)前后赤白。鹤锨{葉(細(xì)銼)一握,粇米三合。上先以水煎莧葉,取汁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壽親養(yǎng)老新書》紫莧粥) ②治小兒緊唇:赤莧搗汁洗之。(《圣惠方》) ③治漆瘡瘙癢:莧菜煎湯洗之。(《綱目》)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