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熊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拼音名】Xiónɡ Ròu
【英文名】Bear as food, Asiatic Black Bear, Brown Bear
【來源】 藥材基源:為熊科動物黑熊及棕熊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2.Ursus arctos Linnaeus.
【原形態(tài)】 1.黑熊,體形較大,長1.5-1.7m,體重約150kg。頭部寬圓。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欢^長且被有長毛,伸出頭頂兩側(cè)。頸部短粗,兩側(cè)毛特別長。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較一致漆黑色,有光澤。四肢粗健,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墊寬大與掌墊相連,后足跖墊亦寬大且肥厚,前寬后窄,內(nèi)側(cè)中部無毛間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頜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為黑色并帶有光澤。 2.棕熊,體形較大,長約2m,重200-300kg。頭闊而圓,吻部較長鼻也較闊,其端裸出,略側(cè)扁。耳小,能動,內(nèi)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壯,尾短。四肢粗壯,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長于后足。爪側(cè)扁而彎曲,呈暗褐色。全身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銀灰色、棕黃色或棕紅色。成體胸部無白色斑紋。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息于混交林或闊葉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樹洞中,有冬眠習(xí)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適移現(xiàn)象。白天活動,視覺較差,善爬樹,熊游泳力強。雜食性,但以植物為主。 2.棲息于廣闊葉林、針葉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習(xí)性,雜食以植物為主。 資源分布:1.分布極廣泛東北、華北、西南、華南及陜西、甘肅、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東北及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西藏等地。
【化學(xué)成份】罐頭熊肉(品種未詳)含水分63.85%,粗蛋白質(zhì)7.27%,粗脂肪26.79%,灰分1.09%。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脾;腎經(jīng)
【功能主治】補虛損;強筋骨。主腳氣;風(fēng)痹不仁;手盡不隨;筋脈攣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適量。
【注意】1.《本草經(jīng)集注》:痼疾不可食熊肉,令終身不除愈。2.《千金·食治》:若腹中有積聚,寒熱贏瘦者,食熊肉,病永不除。
【附方】①治中風(fēng)心腸風(fēng)熱,手足不隨及風(fēng)痹不仁,筋脈五緩,恍惚煩躁:熊肉一斤。切,如常法調(diào)和作腌臘,空腹食之。(《食醫(yī)心鏡》)②療腳氣風(fēng)痹不仁,五緩筋急:熊肉半斤。于豉汁中和姜、椒、蔥白、鹽、醬作腌臘,空腹食之。(《食醫(yī)心鏡》)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主風(fēng)痹不仁,筋急五緩。 2.孟詵:補虛羸。 3.《醫(yī)林纂要》:補中益氣,潤肌膚,壯筋力。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