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元寶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從新》!毒V目拾遺》:元寶草有兩種,一種兩葉包莖,亦對節(jié)生;一種獨(dú)葉,莖穿葉心。入藥以獨(dú)葉者為勝。
【拼音名】Yuán Bǎo Cǎo
【英文名】Sampson St.John's wort Herb, Herb of Sampson St.John's wort
【別名】相思、燈臺、雙合合、對月草、大葉對口蓮、穿心箭、排草、對經(jīng)草、對口蓮、劉寄奴、鈴香、對葉草、蛇喳口、對月蓮、穿心草、紅無寶、尖金花、王不留行、大甲母豬香、葉抱枝、紅旱蓮、寶塔草、蛇開口、莽子草、野旱煙、叫珠草、翳子草、爛腸草、晴蜓草、大劉寄奴、哨子草、散血丹、黃葉連翹、蠟燭燈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藤黃科植物元寶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pericum sampsonii Hanc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元寶草 多年生草本,高約65cm,全體平滑無毛。莖單立,圓柱形,基部木質(zhì)化,上部具分枝。單葉對生;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基部木質(zhì)化,上部具分枝。單葉對生;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3-6.5cm,寬1.5-2.5cm,先端鈍,基部完全合生為一體,莖貫穿其中心,兩端略向上斜呈元寶狀,兩面均散生黑色斑點(diǎn)及透明油點(diǎn)。二歧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徑7-10mm;萼片5,其上散生油點(diǎn)及黑色斑點(diǎn);花瓣5,黃色;雄蕊多數(shù),基部合生成3束;花藥上具黑色腺點(diǎn);子房廣卵形,有透明腺點(diǎn),花柱3裂。蒴果卵圓形,長約8mm,3室,表面具赤褐色腺體。種子多數(shù),細(xì)小,淡褐色;ㄆ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山坡草叢中或礦野路旁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臺灣。
【栽培】 1.氣候土壤:性喜溫暖,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但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質(zhì)壤土較好。 2.種植:用種子繁殖。四川地區(qū)在3-4月播種。播前,將土地深翻,敲細(xì)整平,開1.3m寬的高畦,橫開播種溝,深7-10cm,播幅10cm,溝心距約25cm,施人畜糞水后,把拌有草木灰和人畜糞水的種子勻播溝里,每畝用種子3-4兩,播后蓋草木灰1cm厚。 3.田間管理:出苗后,施清淡人畜糞水提苗。苗高6cm時,結(jié)合中耕除草,勻苗、補(bǔ)苗,使每隔9-12cm有苗1株,并追肥1次。6月、10月各再行中除、追肥1次。 4.病蟲害防治:病害有白粉病,可用0.2-0.3度的石灰硫黃合劑防治。蟲害有蚜蟲,可用樂果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 根細(xì)圓柱形,稍彎曲,長3-7cm,支根細(xì)小;表面淡棕色。莖圓柱形,直徑2-5mm,長30-80cm;表面光滑,棕紅色或黃棕色;質(zhì)堅梗,斷面中空。葉對生,兩葉基部合生為一體,莖貫穿于中間;葉多皺縮,展平后葉片長橢圓形,上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下表面灰白色,有眾多黑色腺點(diǎn)。聚傘花序頂生,花小,黃色。蒴果卵圓形,紅棕色。種子細(xì)小,多數(shù)。氣微,味淡。以葉多,帶花、果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皮層細(xì)胞5-6列,外側(cè)2列細(xì)胞含葉綠體;內(nèi)皮層明顯。韌皮部窄;木質(zhì)部寬,由導(dǎo)管及木纖維組成;射線寬1列細(xì)胞。髓中空。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彎曲,氣孔不等式。葉片橫切面觀:在海綿組織中可見圓形的分泌腔,直徑60-122μm,表面觀分泌腔不清晰。
【化學(xué)成份】含金絲桃素(hypericin)。
【鑒別】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回流提取5h,濾過,濾液濃縮近干,加入聚酰胺粉1g拌和后,干燥,移置于裝有1.5g聚酰胺的小柱中,用氯仿洗滌以除去雜質(zhì),然后用甲醇洗脫,洗脫液濃縮至5ml,供下述試驗(yàn):(1)取上述提取液1ml,加鎂粉少量及濃鹽酸數(shù)滴,在水浴上加熱,溶液由黃綠色變?yōu)殚偌t色。(檢查黃酮)(2)取上述提取液2ml,加入10%氯化鈣溶液及濃氨水各1滴,產(chǎn)生大量土黃色沉淀。(檢查黃酮)
【性味】苦;辛;寒
【歸經(jīng)】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活血調(diào)經(jīng);被動風(fēng)通絡(luò)。主吐血;咯血;衄血;血淋;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白帶;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腰腿痛;外用還可治頭癬;口瘡;目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洗凈搗敷,或干品研末外敷。
【注意】 1.《四川中藥志》:無瘀滯者忌服,孕婦慎用。 2.《泉州本草》:多服破氣,令人下利。
【各家論述】 1.《本草從新》:補(bǔ)陰。治吐血,衄血。 2.《百草鏡》:治跌撲閃腰挫疼,癰毒。 3.《簡易草藥》:治痧癥。 4.《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乳癰。 5.《草木便方》:止血,定痛,利便,通經(jīng),下乳,催生。 6.《分類草藥性》:治癢子;去瘀血,生新血。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 7.《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冷宮黑經(jīng);又鎮(zhèn)咳,止盜汗。 8.《湖南藥物志》:治瘡癤腫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