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實(shí)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Yún Shí
【別名】馬豆(《本草圖經(jīng)》)。
【來源】為豆科植物云實(shí)的種子。
【原形態(tài)】 云實(shí),又名:員實(shí)、天豆(《吳普本草》),云英(《別錄》),草云母(《唐本草》),臭草、羊石子草(《本草圖經(jīng)》),老虎刺尖(《滇南本草》),杉刺(《綱目》),水皂角(《植物名實(shí)圖考》),閻王刺、牛王茨、藥王子、鐵場(chǎng)豆、貓爪刺、倒掛刺、鳥不落、黃牛刺、蛇不過、芽皮刀、百鳥不宿、鳥不棲、黃花刺、紅總管、翻天云、刺皂角、攔蛇刺、小霸王。 攀援灌木,具散生鉤刺。2回羽狀復(fù)時(shí),長20~30厘米,羽片3~10對(duì),有柄;每羽片有小葉12~24片,膜質(zhì),長圓形,長10~25毫米,寬6~10毫米,基部鈍,先端近圓形,兩邊均被短柔毛,老時(shí)毛脫落;托葉闊,半邊箭頭狀,早落或缺?偁罨ㄐ颍L15~30厘米;花左右對(duì)稱,亮黃色;花梗長2~4厘米,勁直,萼下具關(guān)節(jié),花易脫落;萼片5,被短柔毛;花瓣5,膜質(zhì),圓形或倒卵形;雄蕊10,分離,花絲中部以下密生茸毛;子房上位,,室,有胚珠數(shù)顆。莢果近木質(zhì),短舌狀,偏斜,長6~12厘米,寬2~3厘米,稍膨脹,先端延伸成1刺尖,沿腹縫線膨脹成狹翅,并沿腹縫線開裂,栗色,無毛。種子6~9顆,長圓形,褐色;、果期4~10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云實(shí)根)、葉(四時(shí)青)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長于平原、丘陵地、山谷及河邊。分布廣東、廣西、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四川、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地。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云實(shí),采得后,粗搗,相對(duì)拌渾顆橡實(shí),蒸一日后出用。
【性味】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神農(nóng):辛,小溫。黃帝:咸。雷公:苦。
【功能主治】 清熱除濕,殺蟲。治痢疾,瘧疾,消渴,小兒疳積。 ①《本經(jīng)》:主泄痢腸澼,去邪惡結(jié)氣,止痛,除寒熱。 ②《別錄》:主消渴。 ③《本草圖經(jīng)》:治瘧藥中多用之。 ④《綱目》:主下匿膿血。 ⑤《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殺蟲,除濕熱。治小兒疳積,麻疹不透;婦女乳癰。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餞:或入丸劑。
【附方】 ①治瘧疾:云實(shí)三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②治痢疾:閻王刺種子三錢炒焦,紅糖五錢。水煎服。(《貴州草藥》) ③治匿下不止者:鳥頭二兩,女荽、云實(shí)各一兩,桂三分。蜜丸如桐子,水服五丸,一日三服。(《補(bǔ)缺肘后力》)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