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牙癰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福建中草藥》
【拼音名】Yá Yōnɡ Cǎo
【英文名】Herb of Smallflower Houndstongue
【別名】破布草、破布粘、大號瘧草、一條龍、母一條根、半邊龍、山芬蘆、粘娘娘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草科植物小花琉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noglossum lanceolatum Forsk.[C.micranthum Desf.;C.hirsutum Jacq.] 采收和儲藏:5-8月采收,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20-90cm。莖直立,中下部有分枝,分枝開展,全株密被具基盤的硬粗毛;~及莖下部的葉具柄;葉落歸根片長圓狀披針形,長8-14cm,寬約3cm,先端尖,基部漸狹而下延,全緣,兩面均被粗毛或伏毛;莖生葉無柄或具短柄,披針開長4-7cm,寬約1cm,莖上部葉極小。聚傘花序叉狀分枝呈總狀,頂生及腋生;無苞片;花梗果期幾不增長;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長1-2mm,外面密生短伏毛,果期稍增大;花冠種狀,淡藍色或白色,鐘狀,先端裂片橢圓形,長1.5-2.5mm,喉部有5枚半月形的附屬物;雄蕊5,內(nèi)藏于附屬物之下;子房4深裂,花柱短,肥厚,四棱形,長約1mm。小堅果4,卵圓形,長2-2.5mm,背面突起,密生長短不等的錨狀剌,邊緣錨狀剌基部不連合;ㄆ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2800m的丘陵、山坡、草地和路邊沙質(zhì)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陜西、甘肅、河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表面有毛茸。葉互生,皺縮,展平后呈闊年級針形,先端短尖,基部漸窄而下延,下面具有粗而明顯的葉脈,兩面均被粗毛,全緣;ò櫩s成團,淡黃色。果實卵圓形,直徑1.2-2.0mm。氣微味微苦。
【化學(xué)成份】牙癰草含澳洲倒提壺堿(cynaustraline)和澳洲倒提壺亭堿(cynausine)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胃;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牙周膿腫;急性腎炎;牙周炎;下頜急性淋巴結(jié)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研末,0.9-1.8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福建晉江二醫(yī)院《新醫(yī)藥學(xué)通訊》:治急性腎炎,牙周炎,牙周膿腫,下頜急性淋巴結(jié)炎。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